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作者 山西静乐县石油公司 张天柱
走进李家山,给了我两次心灵的震撼。
第一次震撼是上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进村路,从山底到山顶,约有10华里长,都是70度的坡,最窄处只能过去一辆小车,稍宽处两辆小车几乎是车挨车刚能错过,左边是绝壁,右边是悬崖,稍不神,或是开车技术稍差的司机,就有掉下悬崖的可能。
第二次震撼是在我进了李家山之后,那一刻,我似乎理解了李家山村的发现者--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的欣喜若狂。1989年10月,吴冠中先生赴李家山后,写道:“我在山西有一个重要发现--临县碛口李家山村,这里从外面看像一座荒凉的汉墓,一进去是很古老很讲究的窑洞,古村相对封闭,像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这样的村庄,这样的房子,走遍全世界都很难再找到!”吴老先生说他一生有三大发现:一个“名珠”--湖南武陵源张家界。一个“汉墓”:--山西临县碛口李家山村。一个“金矿”:--横亘山西陕西内蒙古等省的黄土高原。吴老先生一生走南闯北,能把李家山村民居与张家界自然风光、恢宏壮观的黄土高原并列,足见李家山村民居是古代民居中的“稀有金属”。
李家山位于山西碛口古镇南3公里处,隐于大山之中,空灵幽雅。整个村庄面南背北,200多户人家散落在“两沟四面坡”的地形上,大大小小富有清代风格的窑洞,沿坡壁呈阶梯状分布。下一层的窑洞就是上一层窑洞的前庭,有的窑洞甚至就直接建在下层窑洞的窑顶。这多达八九层的窑洞,看似随意布局,其实细观,这些窑洞完全美地结合了山势的坡度与走向,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宛如一尊精美巨大的塑像或是一幅立体的连轴画卷。
放眼望去,整个村子的建筑,尤其是明清时期的一些主要建筑就分布在山坳两侧五六十米高的山坡上,这些窑院与窑院之间都有蜿蜒的小路相连,将村中所有标注的建筑游览一圈,我大体估量了一下,步行是不到3公里的,只不过,这3公里路的是需要在五六十米高的坡路上,上下走三四个来回才能完成的。
正月初五,村里人正沉浸在过节的气氛中,大红灯笼和对联新鲜如昨,一些大专院校的摄影和美术的专家和学生,正在村子里采风。隐在大山深处的小村,热闹的和大城市一般。村里上了岁数的一些老人,在停车场卖当地盛产的红枣。在村头,我和李家山村的老者唠起来,才知这李家山村的来历颇富色彩。原来是李氏祖先在碛口古镇做买卖发了大财,就把住址选在了距碛口镇南5公里的这块地方,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住在东坡的“东财主院”和住在西坡的“西财主院”,这两家财主不惜花费重金,精工细作,在这偏远的黄土高坡,在这僻静的小山村里,将盛行于北方的明清砖民居与西北窑洞进行了完美的结合,所有窑院非常和谐且富有美感地分布在山坳两旁的山坡之上,这一切构成了李家山村的独特之美。
据资料记载,自李姓祖先从明代开始迁居进入李家山村,到清代李氏家族的两位财主在碛口古镇的商号发迹,其实黄河水运兴盛的时期才是李家山村发展的最好时期。那个时期,除了东西两个大财主主院之外,其他几处有代表性的明清窑院应该是那个时期建造的。有专家统计过,李家山村民居的形态在八种以上,这些无论是豪华的清代建筑群,还是穴居生活的土窑洞,无不附着中华民族的灵魂和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
在小山村里漫步一圈,无非也就是一个多小时左右的时间,但是,信步走在这些古老的窑院之间,抚摸着这里的一砖一往,却让人有种恍若隔世的感觉。
当我开着车小心谨慎地从山顶开到山脚下时,我把车再次停在了公路边,盯着山顶上高高的李家山村时,心灵震撼的余波仍未散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