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大、小熊猫的系统发育不同?
为揭示大熊猫和小熊猫形态(伪拇指)和生理性状(特化的食竹食性)趋同的遗传学机制,中科院动物所魏辅文研究员领导的研究团队应用第二代测序技术首次对小熊猫全基因组进行从头测序、组装和注释,并通过补充测序对大熊猫基因组进行了重新组装,组装质量比之前版本有了较大提升。
他们将大熊猫和小熊猫的基因,与同为食肉目但食肉的北极熊、雪貂、狗、虎的基因组进行了比较分析。
基因组水平的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大熊猫与北极熊聚在一起,属于熊科;而小熊猫与雪貂聚在一起,属于鼬超科。结果支持之前分子水平的分类结论,且二者物种分歧时间可追溯到4750万年前。
基于全基因组数据的大熊猫和小熊猫系统进化树,及它们特化的伪拇指(来自PNAS论文) 3 大、小熊猫的蛋白适应性趋同程度不一?
研究员们采用基因组相互比较的方法,从基因组水平中进行了大、小熊猫趋同演化的分子机制解析。
首先,在全基因组水平他们鉴定了70个大、小熊猫适应性趋同的基因,其中部分基因集中在纤毛组装、肢端发育、蛋白消化与吸收、视黄醇代谢等类别或通路,这些与大、小熊猫伪拇指发育和对竹子中必需营养物质吸收利用密切相关。
参与细胞纤毛结构组装的肢端发育基因DYNC2H1和PCNT是负责其伪拇指发育的重要候选基因,这两个基因的突变可以使人和小鼠产生多指结构。
有趣的是,在他们调查的60多种哺乳动物基因组中,DYNC2H1和PCNT蛋白各有1个氨基酸趋同位点只在大熊猫和小熊猫中出现过,研究员们对大熊猫、小熊猫、北极熊、狗、人和小鼠的群体基因组数据进行对比,也证实这样的趋同变异只在大、小熊猫的基因组中固定下来,在其它几种动物的群体中不存在。
与大熊猫和小熊猫伪拇指发育潜在相关的DYNC2H1蛋白结构域,及两个氨基酸趋同位点(R3128K和K3999R)在62个哺乳动物基因组中对应的变异位点情况(来自PNAS论文)
研究同时发现,与必需氨基酸(赖氨酸和精氨酸)、必需脂肪酸(花生四烯酸)和维生素(维生素A和B12)吸收利用相关的基因在大、小熊猫中也发生了适应性趋同,可以帮助增强大、小熊猫从竹子中汲取必需营养物质的能力,以适应低营养的竹子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