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比我想象的要顺利,谢谢30多名群众对我们这几位老同志的信任。”不久前的一个午夜时分,马鞍山市雨山区法院夕阳红志愿者调解中心副主任张安刚,看着原被告双方几十双手彼此相握,兴奋不已。这起由马鞍山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前进社区居委会30多名居民状告某房地产公司及第三人张某某等人一案,终于经过夕阳红志愿者调解中心多次调解,达成调解协议。
就是这样一支由40多名退休老党员、老教师、老政法干警等组成的夕阳红志愿者调解中心,组建三年来成功调解诉前纠纷1070件。这还只是安徽省马鞍山市多元化解矛盾纠纷众多主力军中的一支。正因为专注于多元化解矛盾纠纷的“深耕细作”,该市“党政司法协力推进、预防化解齐头并进、一院一品各方跟进、互联互通与时俱进”的多元化解矛盾纠纷的升级版“马鞍山模式”,化蛹成蝶,成为全国法院系统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完善升级的样本。那么,不是全国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工作试点法院的马鞍山法院,为何不是试点成为示范,被最高人民法院确定为“全国法院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工作示范法院”,并且受中央综治办委托,承担诉调对接平台规范化建设这个重大课题,这其中的奥秘是什么呢?
“推进地方顶层设计,规范平台建设布局,建立创新引领机制,着眼社会百姓认同。”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张坚给出的答案,就是充分发挥司法引领、推动和保障作用,以创新为杠杆,整合升级多元调解手段,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矛盾纠纷化解网络体系,实现解纷主体多元化、解纷方式社会化、解纷机制多元化、解纷人员职业化。
协同推进 多元参与
马鞍山中院院长杨良胜“按下”该市两级法院多元化解机制“升级键”,是在2013年。那一年,马鞍山中院制定出台了《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设规划路线图》,提出“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四年大发展,力争用四年时间,通过持之以恒地围绕审判工作抓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形成具有马鞍山司法工作特色的社会矛盾纠纷化解机制”的目标。设计出“3353N”基本框架,即:试点、总结、推广三条线交叉推进,党政领导、法院主导、社会参与三块联动形成合力,点、员、线、平台、机制五项根基得到夯实,党委全力支持、人大强力监督、政法委通力协调三个保障供力给力,创新富有马鞍山地域特色的N个调解品牌。
“多元化解机制很快与当前社会矛盾纠纷呈现的主体多元、类型多元、诉求多元实现对接,定纷止争的效果凸显。”马鞍山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从辉说,为推动法院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马鞍山市委常委会出台《全面推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设的意见》,将此项工作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进行考核,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市人大常委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设的决定,确立了全市党政、司法、社会各方面责任,构建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大框架,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司法推动、社会协同、多元参与、法治保障”的工作格局。
在纵向上,乡村层面依托乡镇(街道)、村(社区)综治维稳信访工作中心(站),建成规范化调委会642个,实现了乡、村两级全覆盖;县区层面,以一院一品为特色,相继探索出含山县整合全县行业性专业性调解资源,建立实体化的第三方综合调处中心;雨山区身处打造金融中心,金融商贸调解中心;博望区经济活跃,成立了商会调解室;花山区物业矛盾突出,搭建物业纠纷化解平台;当涂县结合“最美水乡”规划,建立“江南水乡调解网”。在横向上,全市20多家单位和部门拿出了贯彻意见和工作措施,做好职责范围内的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医疗、交通、物业、消费、环保、征迁、校园、婚姻家庭、劳动人事等重点领域都相继建立了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打造了“一站式”纠纷解决服务平台。目前,马鞍山市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已达31个。
“这些调解平台与全市79个‘法官便民联系点’、23个‘法官工作室’互动,形成条块结合、分级负责、延伸服务、系统完整的多元纠纷解决体系。”马鞍山中院院长杨良胜说,在搭建多元调解平台的同时,更加注重多元体系建设,细化出台113项措施,夯实多元改革和建设的制度保障。
专业服务 定制调解
“我是当事人通过‘在线法院’手机APP选为他们借贷纠纷调解员的。”律师谢海林提起最近成功调解的一起民间借贷纠纷说,当事人是通过法院的调解员库了解到他专业特长,而“定制”他作为调解员的。这样的好处就是,双方当事人随机选择的调解员,既能在专业上认可调解员的能力,又能在公信力上没有猜疑,调解成功率高。
在整合解纷资源过程中,马鞍山两级法院都把调解队伍建设置于优先位置。除了培养法院专职调解法官,由法院统筹组建了不同类型的调解专家库。在特邀调解员的选任中,注重把握从各级调解组织、调解员中选任一部分调解工作经验丰富的;从律师中选任有社会担当责任感的律师调解员;遴选部分人民陪审员担任调解员;商请仲裁委从仲裁员中推荐等。矛盾纠纷当事人通过功能强大、资源充足的纠纷化解对接平台,可以精准地选择自己理想的调解员,从而最大程度地满足当事人解决纠纷的多元需求。马鞍山法院多元化解矛盾纠纷机制,使解纷渠道从单一诉讼到司法与行政、行业、中介、专业主体多元,解纷资源从公共资源为主向社会资源聚合,解纷人员从单一化到社会化、专业化、职业化共存,解纷平台从线下运行到线上线下跨界融合,解纷机制呈现生动活泼的局面。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解决矛盾没有最好的方式,只有最适合的方式。我们构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就是要让人民群众在众多纠纷解决渠道中选择一种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杨良胜说,推动多元化解矛盾纠纷机制改革升级换代,关键是路径要通畅便捷,让群众在众多解纷渠道中选择一种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平台要务实管用,真正发挥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的前沿阵地作用;队伍要精干,建立不同的调解专家库;机制要顺畅有序,确保诉调对接良性互动。
屏里调解 线上握手
每天一上班,打开电脑,进入“在线法院”频道,查看全市在线调解情况,这已经成为马鞍山市中级人民法院诉调对接中心主任吴静旻的习惯。
作为马鞍山法院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升级”成果之一,自“在线法院”式上线,线上调解一直就比较活跃。从“面对面”到“屏对屏”, e调解为当事人解决纠纷提供了新的快捷平台,成为诉外解纷的“第二法庭”,可以实现在线调解、在线立案、在线司法确认、电子督促程序等功能。
“在线调解为群众解决纠纷提供了更多选择,使矛盾化解更加便捷、灵活、高效。” 马鞍山市雨山区法院立案庭庭长杨芬说,诉讼服务中心建设已经让诉讼服务步入信息化轨道,在线调解让当事人不再受地域限制,足不出户参与调解,减少了当事人的交通往返困扰,省时省力,当事人调解结案可以直接通过网银支付,当场履行协议,提高了调解效率。
据统计,近年来,马鞍山市有4.5万余件矛盾纠纷被分流在诉讼之外,解决在诉前,大大缓解了审判压力,呈现出服判息诉率、调解率上升,一审发改率、信访来访数量下降的“两升两降”良好态势。尤其,在当前全国法院收案数大幅上升的态势下,马鞍山市法院一审民商事案件却出现大幅回落,去年收案数较上一年同期下降23.81%。
“马鞍山法院多元化解机制丰富了审判工作的广度和深度,适应了老百姓对多元化解矛盾的需求。”张坚说,“马鞍山模式”是安徽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一个缩影,以马鞍山法院为样本的多元化解机制升级版,已经在全省法院完成了“更新”,在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司法需求的同时,也缓解了法院“案多人少”的压力。
据安徽省高院立案一庭庭长汪晖介绍,安徽省126个法院去年均依托诉讼服务中心建立了“诉调对接中心”,实现了全覆盖,调解成功率为49.9%,全省多地法院案件增幅出现不同程度的回落。
来源:法制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