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作者 云南石油红河公司 杨梅
春节假期,平日里忙得像陀螺一样的人们终于静下来,家人围坐在一起,享受短暂而幸福的欢聚时光。我家也不例外,懒懒地在太阳底下聊天斗嘴,成了春节假期的必备节目。聊天话题从今年春天来得早到表姐的相亲对象,从市场上谁家的青菜最新鲜到表弟的功课不见长进……在这千变万化的话题之中,属油渣最让人难以忘怀。
油渣这个词儿,对于很多年轻人而言,是陌生的,但对于年近60的父辈们来讲,嘴角的一抹油渣末,便是旧时光里的一片温情啊。
“小时候日子过得艰难,油渣算是上等菜咯。” 老爸突然冒出一句,话匣子由此打开。
“和我同龄的人都有偷嘴油渣的经历,那会儿大人在灶房里炼油,我便趁着帮忙搭伙的由头,一直在灶房待着。看着还在锅里翻滚的金黄的油渣片,口水直流。平时哪里待得住哟,嘴馋油渣呢。”老妈接腔了,一脸的回忆满满。
“每一次,炸好的油渣都会被分为三份,一份撒上白糖,一份撒上盐巴,还有一份,自然是原味的了,原味的是最多的,要小心地保存着,那是接下来几个星期的美味原料。” 聊得起劲,最小的姑姑也来凑热闹了。
“说起油渣菜,我最有发言权。” 讲到兴头上,大姑妈也加入进来。 “剁碎了合在酱豆里,下锅炒成炸酱,没菜的时候舀一勺,一大碗饭立马下肚;油渣炒莲花白,小菜的清香配上油渣的香脆,是绝佳的下饭菜。”大姑妈说着,十分得意。
“最好吃的油渣菜,还是灯笼辣炒油渣,要刚从地里摘的辣椒,不去籽的那种。”一向少话的大伯终于抢到了话头,我和堂哥会心一笑,看来大伯好辣的习惯是那时候养成的。
“要我说,刚出锅的油渣最好,热腾腾的,入口即化,香而不腻。”老爸发表了自己的“高见”。
“哎呀,说了这么多,油渣到底怎么来的嘛?”“吃货”表妹耐不住性子了,着急地快跳起来。
“看把你馋的,走走走,市场上转一圈,今晚来个油渣宴吧。”大厨姑父的提议立马得到大家的一致同意。
挑选、洗净、切块、下锅,撒盐的,撒糖的、剁碎炒炸酱的,油渣莲花白、灯笼辣炒油渣、原味油渣……香喷喷的油渣宴,乐呵呵的一家人。
现在,像油渣这样既“廉价”又不健康的食物,已经慢慢退出了家庭餐桌的舞台。快节奏的生活让每日与时间赛跑的都市人不再有闲情逸致停下来炼一盆猪油,盛一碗油渣,那些远离家乡的人呢,更是“入乡随俗”,练就了金刚不坏的肠胃。可是,正如央视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里说的那样:“千百年来,食物就这样随着人们的脚步,不断迁徙,不断流变。无论脚步走多远,在人们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顽固。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锁定了千里之外的异地,另一头则永远记伴着记忆深处的故乡。”
是啊,生活的乐趣与真谛大隐于快节奏的生活里,大隐于“油渣”这样逐渐被淡忘的食物里,斗转星移、岁月变迁,只要记忆里熟悉而顽固的味道还在,故乡便永远都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