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98|回复: 0

“以人为本”才能治好“城市病”

发表于 2017-2-18 17:20:5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以人为本”才能治好“城市病”目前,我国正以一个典型的“时空压缩”过程进入城镇化,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跃升至2015年的56.1%,城镇常住人口从1.7亿人增加到7.7亿人。这意味着,我国已经从“乡土中国”经历若干年的“流动中国”,过渡到了“城市中国”。
  我国的城镇化是在人口多、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推进的,以往过快的发展速度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系列经济、社会、环境问题,即常说的“城市病”,集中反映在住房供应短缺、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等方面。以城市交通规划为例,尽管马路越修越宽,却都是修给机动车的,骑行、步行人的路权得不到应有保障——如此严重背离人本理念的城市交通设计,导致的后果往往是城市不堪重负,甚至积重难返。
  2015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进一步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作为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16年2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实现城市有序建设、适度开发、高效运行,努力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让人民生活更美好”的总体目标。至此,对于“城市病”的反思,逐渐内化为“回归以人为本、推动社会进步”的城市工作基本内核,而目的正是“着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宜居性”。
  要实现宜居城市的发展目标,就要从城市规划这一环节着手。应当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全过程,使城市规划走上优化结构、集约发展、品质提升的转型之路。
  就宜居空间塑造而言,要基于人的尺度,以市民步行10分钟至15分钟可及范围形成方便快捷的社区生活圈,并以此为单元,优化公共资源配置、组织慢行系统、完善安全应急网络;此外,还要加强社区服务场所建设,以公园、学校和社区商业综合体为载体,促进邻里交往,组织社会生活网络,逐步形成市民的社区认同。
  在“以人为本”的城市交通规划中,考虑的优先次序应为:第一是行人,道路空间各个部分必须对行人是安全、舒适和令人愉悦的,不论什么年龄,不论身体有无残障;第二是公共交通,公共交通规划包含车道、车站设计,应该关注换乘人的安全、便捷和高效;第三是骑行人,道路空间布置须考虑其安全以及非机动车与公共交通的接驳换乘;第四为其它机动车辆。
  “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还要落实节能环保、绿色出行理念,研究建立交通出行碳排放总量控制的规划指标,通过交通碳排放控制量计算、交通量及方式与碳排放量匹配计算、道路车道分配调整等,将非公交客运机动车交通向公共交通转移,控制、降低机动车使用强度和碳排放总量。
  人之所以选择留在城市,不只是为了生存,还希望能有更好的生活。因此,如何使城市成为市民生活的幸福家园,成为人类文明的恒久载体,成为创新驱动的强大引擎,应成为我国城市规划的核心理念。
  《光明日报》( 2017年02月18日 09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