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作者 浙江金华石油分公司 朱方圆
唐代诗人王维出生在一个虔诚佛教徒家庭,从小耳濡目染,参禅悟理,学庄信道,有“诗佛”之称,以致他的诗歌创作大多都有佛教的“空”性的特点。
何为“空”?佛经有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四大皆空,将主我消匿于客我之中,才是真我。佛家讲的是一个“空”字。空,是腾空,是空灵,是空间。腾空的是杂念,无欲无求,物我两忘。空灵的是心性,是一种不可名状的超脱。空间指的是不受躯体的束缚,将自我的精神融入到天地之中。这种“空”走进了王维的精神世界,而王维又把这种宗教体验不着声色地带入其诗歌创作中,形成其山水田园诗独特的远韵和空灵的美感,营造了后人几乎无法企及的深远意境,正如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所说的:“诗虽然不是讨论哲学和宣传宗教的工具,但是它的后面如果没有哲学和宗教, 就不易达到深广的境界。”
在王维《终南别业》中有云:“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此诗中的“水穷处”、“云起时”、“谈笑间”一一点出诗中禅意之旨。王维在“水穷”之处并没有心绪黯然,而是“坐看云起”,写出了一个苍茫之望之后的心境淡然,一切都不在意,随性自然,任遇而安,心中无所阻碍,是一种寄情于山水的真性情,超然无妄,游于自然。在“任性”、“无住”、“无念”之旨中,对一切外境之物不喜不悲,轻看取舍,这也正是王维腾空杂念、空灵心性、对仕途欲望的淡然洒脱。
心境澄明、宁静淡泊,才能静下心来观照宇宙万物,看落花白云,听山泉鸟鸣,大自然最细微的变动和最轻微的声响,都能够被体察到,都能够引起心灵的一丝愉悦。在王维的笔下,他所走过的地方,或是他所创造的空间无不是“空、寂、幽、深”的境界:“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
王维的《汎前陂》一诗,其词句间便隐约透露着一种淡淡的、遥远的空寂感:“秋空自明迥,况复远人间。畅以沙际鹤,兼之云外山。澄波澹将夕,清月皓方间。此夜任孤棹,夷犹殊未还。”仿佛将尘世间的“嘈杂”洗净一空,只留下心静与空灵的美,无欲亦无求。情境与之相仿的还有《竹里馆》一诗:“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整首诗的意境空且寂,唯有自然与我相伴,没有人语,没有人气,我早已幻化成一团气,与天地相接。
修习佛法,让王维得以用更加客观的视角来看待世间万物,将自己剥离出来,不再受主观臆测的蒙蔽与限制。于是,在王维的诗歌中很难再看到诗人的一丝情感,相反的,更多的存在是留给景致的,而且是永恒的安静景致多于短暂的喧闹景致。这样的留白处理方式,就将自我融入永恒的景致中,不落言筌,隽永而无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