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80|回复: 15

政府也做虚假广告:西施故里之争:诸暨给萧山致公函 要求撤销造假

发表于 2017-2-25 10:21:3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诸暨何以紧急致函萧山

  2月15日、16日,浙江省诸暨市史志办和诸暨市人民政府分别给浙江省方志办、萧山区政府致公函:要求其维护历史真实,撤销或更改《萧山市志》造假“西施故里”的所有内容。

  更让诸暨百姓激愤的是:2017年新年伊始,萧山有关部门在省城杭州地铁2号线上,轰轰烈烈地打出宣传语:千年古镇,西施故里,活力临浦!诸暨认为这是真正的虚假广告。

  “1959年8月21日晚,毛泽东主席经过诸暨,在火车专列上接见时任诸暨县委书记孙子甫时说:你们诸暨是个出名人的地方,美女西施和画家王冕都出在这里……”诸暨市委宣传部同志向记者表示:无论从哪个方面、哪个角度,他们感情上都无法接受这场始于三十年前的“西施故里之争”。

  记者了解到:2015年,《萧山市志》违背《地方志工作条例》,将2500年前的古人西施,第一次列入现代《萧山市志》头号人物传,并第一次喊出萧山是勾践卧薪尝胆之地。2016年,萧山打造大型实景音乐剧《西施》,请来了谭盾,投资2.58亿元,要唱响“萧山是西施的故乡”。

  萧山的这一系列动作,让这场争论进入了白热化。

  1986年,萧山发现:清初萧山籍学者毛奇龄曾引用刘昭注释写道:“《越绝》曰:萧山,西施之所出。”萧山教师王玮常发表《西施出萧山》一文,说“西施出萧山,最早见于《后汉书》”。还认为,“西施出生于越地苎萝村(今萧山临浦苎萝村)”。“争战”由此拉开序幕。

  “据史料记载:始于唐天宝年间的萧山县名,不可能出现在汉代的《越绝书》。《后汉书》成于南朝刘宋,比萧山的县名还要早300余年。查《越绝书》可知,没有这样的文字。萧山境内有西施古迹不足为奇,因为西施、郑旦由越入吴,途经绍兴、萧山、德清、桐乡、嘉善、湖州、苏州等地,沿途各地都出现了纪念西施的古迹,有学者称之为‘西施之路’。‘古迹’与‘故里’性质完全不同,不能调换概念,将两者等同。”诸暨市史志办副主任戚曹良向记者介绍,勾践卧薪尝胆之地是诸暨和绍兴,而浣江就在诸暨。萧山历史上从来没有苎萝村,萧山现在的“苎萝村”是2005年将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的。“临浦历史上也未属过诸暨。萧山县名于唐天宝元年间(742年)从永兴更名,临浦迟至宋代才叫临浦里。”

  考据南宋以前全国级、绍兴府级十本代表性史籍,如东汉《吴越春秋》(徐天祜注本)、南北朝《会稽记》《舆地志》,唐朝《艺文类聚》《十道志》,北宋《太平御览》《太平寰宇记》,南宋《嘉泰会稽志》《方舆胜览》《会稽三赋》,都多处、多角度载明西施为诸暨人。

  诸暨官修的历代《诸暨县志》均有西施、郑旦传略和历史记载,仅明清两代诸暨官修的《苎萝西施志》就有三部,还收录了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领衔为西施、郑旦所作诗词。传承有序,代不绝书。

  诸暨提出:萧山官修明清嘉靖、万历、康熙、乾隆《萧山县志》中从没说过西施是萧山人,更没有将西施列入县志人物传。今天的《萧山市志》将2500多年前的古人西施破天荒写入人物传,既没有传承,也没有历史依据。


(记者 严红枫)
浙江诸暨西施故里.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2-25 10:22:05 | 查看全部
这也许是一场不该发生的争论。

  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说:“西施出生地的问题有历史的记载,也有专家的考证,早有定论。倘若弄虚作假,即使蒙混一时,将来亦是站不住脚的。”

  2006年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的第10项为属于诸暨市的“西施传说”;2007年,文化部将国家级地域文化研究中心“中国西施文化研究中心”永久落户于诸暨,就是对诸暨是西施故里的再次认定。

  历届诸暨市委、市政府在保护西施历史遗迹、文化印记,建成西施殿、西施廊、西施故里风景区、美丽乡村西施景观带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当地每年组织纪念西施的荷花节,每两年举办西施文化节,邀请海内外友人、乡贤、专家公祭西施。

  上海财经大学旅游管理系主任何建民感慨道:“名人故里之争,其实是争夺一个标志性的、有吸引力的、具显示度的文化旅游资源,以此提升该地区在全国或者全市的知名度。有了影响力就会有客源,就可以吸引投资,带来收入。”

  23日一早,记者发信息联系萧山史志办科长汪志华,拟就几个问题进行采访:萧山说西施故里在萧山,有什么确凿的史料依据?过去萧山方志一直没有西施故里在萧山之说,为什么后来会在新的方志上提出此说?萧山方面掀起西施故里之争,基于什么样的想法?

  在一直未获回复后,中午,记者直接给萧山史志办打电话,希望能就诸暨方面提出的质疑,介绍、陈述一些相关情况。但接电话的同志以这是“学术争论”为由,婉拒了采访。

  记者没有放弃采访:“目前两地各执一词,但诸暨提供的材料更详实,所以希望萧山也能提供一些说法。你们婉拒采访,其实也是一种说法。”

  5分钟后,记者接到汪志华电话,答应提供一份“萧山说法”给记者,他给记者发来了一封题为《“西施故里”历史尚未盖棺论定》的邮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2-25 10:22:27 | 查看全部
延续三十年的争论应如何结束

  按照“萧山说法”:

  南朝梁刘昭在《后汉书·郡国志》“余暨”条下注:“《越绝》曰:西施之所出。”

  北宋欧阳忞编著的《舆地广记》卷二二《两浙路上》说:“萧山县本余暨县,两汉属会稽郡,汉末童谣曰:天子当兴东南三余之间,故孙权改曰永兴县,晋因之。隋省入会稽县。唐仪凤二年复置,属越州。天宝元年改曰萧山县。……越人西施出于此县。”

  诸暨认为,萧山的说法需要驳正。他们请记者把《萧山造假西施故里二十条证据》《萧山造假西施故里不敢触碰六大高压线》这二帖转发给萧山,请他们仔细看看能否回复申辩。诸暨提出,《越绝书》这条纯粹造假,核对原书,子虚乌有。西施故里是不可移动的地理坐标,无论建置沿革如何变迁,古迹与故里性质完全不同。

  23日晚,记者将上述两帖通过邮件发给萧山方面,请他们发表看法,但截至24日下午5点,记者未收到任何回复。

  “凡涉及西施故里及相关内容的宣传,特别是官修史书,应以历代文献记载为准,应以《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地图集》等国家级权威史书为准。西施文化可以共享,但西施故里不容侵夺。”戚曹良对记者说。

  一直关注此事也见证了整个争论过程的一位学者感到痛心:“我们应该把更多力气花在西施文化的挖掘整理上,而不要无端翻历史定案去争夺名人故里。”

  西施故里之争背后所透露、反映的现象涉及如何传承中国优秀文化,如何尊重历史文化,如何在学术研究上讲诚信等一系列问题,专家建议浙江省有关部门牵头组织举办一次西施故里研讨会,解决这一并不难的文化学术问题,让各方现场提供史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2-25 10:26:22 | 查看全部
关于西施:


西施本名施夷光,越国美女,一般称其为西施。春秋末期出生于浙江诸暨。

天生丽质,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 “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中的“沉鱼 ”,讲的是西施浣纱的经典传说。

西施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其中西施居首。 四大美女享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之美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2-25 10:27:01 | 查看全部
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又称西子。[1]天生丽质。当时越国称臣于吴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谋复国。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负重,以身救国,与郑旦一起被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乱吴宫,以霸越。

施夷光世居越国苎萝。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苎罗山下临浣纱溪,江中有浣纱石,传说西施常在此浣纱,西施滩因而得名。西施天生丽质,禀赋绝伦,相传连皱眉抚胸的病态,亦为邻女所仿,故有“东施效颦”的典故。越王勾践三年(公元前494年),夫差在夫椒(今江苏省吴县西南)击败越国,越王勾践退守会稽山(今浙江省绍兴南),受吴军围攻,被迫向吴国求和,勾践入吴为质。释归后,勾践针对吴王淫而好色的弱点,大夫文种献灭吴九策,其中最毒辣的便是美人计。与范蠡设计:“得临浦苎萝山卖薪女西施、郑旦”,准备送于吴王。大夫范蠡奉命巡行全国勘察美女。他来到苎萝村,遇到了郑旦和西施一对姊妹花。他爱郑旦,更爱西施,一次假面舞会的误会中,他向西施坦露了真情,西施也爱上了这位范郎。然而文种的到来结束了这段芬芳缠绵的爱情,他将郑旦和西施带回会稽,教习歌舞,准备献给吴王夫差。[2]越王宠爱的一宫女认为:“真正的美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美貌,二是善歌舞,三是体态。”西施只具备了第一个条件,还缺乏其他两个条件。于是,越王花了三年时间,教以歌舞、步履、礼仪等。

西施发愤苦练,在悠扬的乐曲中,翩跹起舞,婀娜迷人,进而训练礼节,由一位浣纱女成为修养有素的宫女, 冯宝宝版西施举手投足间,均显出体态美,待人接物,十分得体。然后,又给她制作华丽适体的宫装,方进献吴王。吴王夫差大喜,在姑苏建造春宵宫,筑大池,池中设青龙舟,日与西施为水戏,又为西施建造了表演歌舞和欢宴的馆娃阁、灵馆等,西施擅长跳“响屐舞”,夫差 又专门为她筑“响屐廊”,用数以百计的大缸,上铺木板,西施穿木屐起舞,裙系小铃,放置起来,铃声和大缸的回响声,“铮铮嗒嗒”交织在一起,使夫差如醉如痴,沉湎女色,不理朝政,终于走向亡国丧身的道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2-25 10:27:56 | 查看全部
西施的结局一共有三种说法。

西施根据传说在吴亡后和心爱的人范蠡驾扁舟,入太湖,不知所终;还有一种是吴亡后被沉溺于江中,其实由于史书没有明确记载,西施的归宿也只好千古存疑了。但人们普遍流传的版本更倾向于前者,那么,西施无疑是四大美女中最幸福的一位。

也有人认为西施最后爱上了吴王,在吴王死后追随他而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2-25 10:28:27 | 查看全部
苎萝有东西二村,夷光居西村,故名西施。西施的父亲卖柴,母浣纱,西施亦常浣纱于溪,故又称浣


纱女。

西施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过人。她在河边浣纱时,清澈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她显得更加美丽,这时,鱼儿看见她的倒影,忘记了游水,渐渐地沉到河底。从此,西施这个“沉鱼”的代称,在附近流传开来。

事实上,“沉鱼落雁”是个成语,通常认为出自《庄子·齐物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糜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原意是说动物不能感受人的美貌。

也有人认为唐代宋之问歌咏西施的《浣纱篇》:“鸟惊入松萝,鱼畏沈荷花。”是这个成语的出处,故认为沉鱼代表西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2-25 10:32:55 | 查看全部
西施

——罗隐

家国兴亡自有时, 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2-25 10:33:42 | 查看全部
折叠西施咏

——王维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邀人傅脂粉,不自着罗衣。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2-25 10:34:10 | 查看全部
折叠沉鱼醉

—— 翎翼

玉指拨弦万籁衰,姑苏台外水波开。

美人笑靥惊天色,惹醉鱼儿沉下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