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白万永
讨论班组职工的尊严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过去在企业改革改制及重组过程中,一些管理者为求眼前利益或一时脱困,打着改革的幌子,无视基层职工的尊严和权利,把职工看作是企业经营困难的原因,视为建设和发展的包袱、绊脚石,看作是简单地只会服从、干事的工具,不顾中国企业的实际,不尊重工人劳动的尊严,在管理中过分强调所谓的执行力,动辄以砸“三铁”、下岗、双解、除名、末位淘汰等不断翻新的作法,把减人多少当政绩,以种种理由取缔班组职工曾经拥有的各种津补贴等福利待遇,将职工的工资报酬降为最低一档、最末一等,以“潜规则”剥夺班组职工升迁、学习、发展的机会,职工的尊严在肆意践踏中逐步丧失,升资晋级总是比管理层慢半拍,总是跟不上企业“GDP”的增长速度,班组职工逐渐沦为弱势群体,使当初在父辈身上的主人翁优越感消失,变得没有尊严。
面对一些对职工不合理,失公平的制度,一些企业党群组织的作用发挥也不同程度下降,反对的力量变得渺小,为职工维权中声音显得苍白无力。职工求助无门,无奈发出“我有罪,我的工资总额给企业平均工资拖后腿”、“我的工资被增长了”等苦涩的感叹、灰色的笑谈,班组职工耻当工人,更不愿后代当工人,对改革产生抵触,充满抱怨的情绪逐步高涨。笔者不禁要问:当民众都认为当工人没有尊严,甚至是耻辱,那么今后企业的体力劳动工种还有谁愿去干,即使去干,一份从内心都极其厌恶的工作怎么能干好?
我们是否应该让班组职工拥有尊严?
答案是肯定的!
人需要尊严,尊严却需要尊重。通钢事件的暴发不是偶然,应当引起企业管理者的深思。产业工人自豪感、甚或人身尊严的缺失,理当成为国家政策调整和企业管理者的忧虑。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当班组职工“丰衣足食”之后,更渴望体面地、有尊严的生活,也需要在付出之后,价值能够得到认可,拥有相应的地位和身份。
去年12月,我们可爱的“中国工人”却意外高调入选美国《时代》周刊“第二”年度人物,令很多人,包括一些企业的管理者深感意外。然而《时代》坚持认为,“中国工人”上榜是名至实归,因为他们对中国和世界经济的贡献“无法估量” ,他们付出多,得到的回报还不够。
今年,温家宝总理在新春团拜会和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然而,班组职工的尊严从何而来?笔者认为,既要靠职工自身的努力奋斗,对企业、对国家、对社会的奉献,更需要企业管理者的充分尊重。对职工尊严的尊重和维护与企业干部行使管理权没有利益冲突,反而可以充分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企业创效,助推企业发展,是一对双赢关系。事实证明,凡是职工尊严感强的企业,都是市场表现不俗的企业。反之,则是日暮途穷的企业,即使有辉煌的业绩也只会昙花一现。
不久前,重庆能源集团一位领导公开表态:新进大学生一律不能留在机关,全部下基层,机关干部一律从基层职工中选拔;设立优秀班组奖以表彰基层班组和优秀职工。该集团旗下的巨能公司更将职工工资的增长写进行政工作报告,写进企业发展规划,让班组职工付出与收获直接挂钩,明明白白享受企业改革发展的成果。每年都有一大批班组“明星”外出旅游,提升待遇,走上电视报纸,走上管理岗位,这些尊重职工,关心职工,充分体谅职工,维护职工切身利益的做法受到了基层班组职工的普遍好评,让基层班组职工有了盼头,上岗工作有了搞头,企业发展有了劲头,能够进入国企上班开始引来羡慕的目光,让职工觉得很有“面子”,感到光荣,拥有尊严。
班组是企业的细胞,职工是企业的根本。看来,在尊重、维护职工的尊严上,企业管理者们也需要转变一下观念,深刻体会班组职工才是企业效益的直接创造者的道理,牢固树立尊重职工权利的意识,从制度上建立维护职工尊严机制,加强与班组职工的沟通,查民情,听民意,聚民智,让职工充分行使知情权、参与权、建议权,既愿分担企业发展之忧,又能分享企业发展之果,管理者才能得民心,企业才可实现科学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