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神经区”里动手术
近日,笔者穿行于大巴山深处,来到物探人身边,近距离感受他们是如何用双脚丈量工区,用双手捆绑大山,寻找炮点、打井、下药,获得那一份份地震数据、一张张地震剖面图的。
风不要说,雨不要说,我们在深山密林里工作和生活
山不要说,水不要说,我们在山川沟壑间跋涉与穿梭
苦不要说,累不要说,我们在风雨中锤炼意志山川间跨越自我
虽说寂寞是我们的伴侣,艰辛是我们的生活
为了祖国油气勘探,为了实现我们自己不悔的承诺。
火天岗上隆隆炮声是我们鏖战的鼓点,
通江河上条条大线是我们前进的脉络。
大山深处,那油气喷出的呼啸啊,
是我们献给大山最深情的歌……
元宵节这天,在胜利物探226地震队驻地,西南物探248队向勘探分公司党委书记冯建辉带领的安全调研组汇报安全生产,最后引用的一线职工蒋华中创作的这首《什么也不说》感动了在座的每一个人,探哥探姐们在巍峨绵延的大巴山深处是如何谱写这首“最深情的歌”的呢?
在“神经区”里做手术
天刚蒙蒙亮,西南物探248队生产副队长雷鸣,带着他的放线班,背上大线、小线、电瓶等沉重的采集设备进了山。无人区像一个大蒸笼,不一会儿汗水就浸透了工作服。
他说,背线开路,钻密林,攀断崖等,这些都不算啥,最怕下雨。有时排列刚放好,一下雨,前面的工作就白干了。
勘探分公司物探项目部陈高告诉笔者,放线是地震数据采集的重要一环,犹如人的脉络。油气都深藏在地下数千米的深处,找它无异于大海捞针。三维地震就是通过给地球做CT、做核磁共振,在浩瀚的大海里近可能准确找到“油气”。
据了解,通江地区,不仅山高林密、悬崖连片、路窄弯急,还有凝冻冰雪、雾气缭绕、暴雨洪灾、动物侵袭、陷阱溶洞的伤害,这里曾被称为“物探禁区”。更考验人的是这里很多地方地表岩性变化快,疏松砂岩范围广,点位调整不易,地下断层多,激发条件差…在这样的环境中施工,犹如在神经区里做手术。
小井杆威力大
“22米的设计井深,因泥浆沉淀不到20米了,这炸药是下还是不下?” 项目开始不久,西南物探249队下药组组长马钊就遇到了棘手的事,在泥岩工区,井钻完后,等下药时,井深竟然“收缩”了。
勘探分公司规定,井深哪怕差0.5米也是不允许。因为这不仅违反设计要求,影响地震资料采集的质量,还可能产生冲井、“开花炮”等安全事件。
有“山老虎”之称的西南物探队,立即召开“诸葛亮会”:“如果重新打井,既增加成本,也费时费力,还影响后续环节。”“以往工区也出现过,用爆炸杆捅井就能解决,但这里类似现象太普遍不行。”“爆炸杆捅井不能解决问题,能不能自己制造个捅井工具”…
最后,自制一个捅井工具的提议得到了支持。
经过两天攻关,一套以传统爆炸杆为基础,两端可以装卸一大一小两个头子的捅井工具研制成功了。当泥浆沉淀井深不足的时候,下药人员先用装了小头的捅井杆反复纵深捅井,保证井深,再马上用装有大头的捅井杆横向旋磨,扩大战果,在泥浆再次沉淀之前马上下药,就能保证药柱有足够的井深了。
“飞虎队”下岗
“这里悬崖峭壁、深切沟谷鳞次栉比,还有大、小通江河,这些测线怎么放?”行走在通江探区狭窄公路上,笔者疑惑地问。
现在科技发达,你问的问题已不是问题了。以前为解决大线穿越各种障碍,物探队都会专门成立自己的“飞虎队”,拴着保险绳在悬崖上放线、渡江放线是家常便饭,如今大型障碍物放线大都由无人机代替,它牵引一根轻绳,不到3分钟就可爬升至高差70米悬崖的顶端…物探人邓小波自豪地说。
从施工队了解到,在放线过程中,无人机载着塑料瓶和牵引绳升空,到达悬崖顶端接应人上方位置时,通过遥控器控制“自动抛投器”,系着塑料瓶的牵引绳就顺利抛投至悬崖顶端接应人的手中,再通过牵引绳把有重量的大线设备牵引至悬崖顶部。
这种新的生产模式仅占人力攀爬放线时间的1/4,不仅让“飞虎队”的大部分人下岗,还节约了成本,保障了人员安全。(中国石化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