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因在殡葬人员招聘中要求“经济类本科学历”,苏州殡仪馆近期陷入舆论漩涡。实际上,早在多年前,该馆就已尝试提高招聘要求。不少大学生也通过考试进入了这家殡仪馆,在一线从事遗体美容、火化等工作。
苏州市民政局一位负责人在接受现代快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和三十年前相比,现在的年轻人已逐渐从旧观念中挣脱,更能理性科学地看待这份工作。但社会对这份职业的冷歧视依然没有完全消除。
三十年间,殡葬服务环境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不同年代的从业者又都承受了怎样的压力?现代快报记者先后采访了在殡仪馆工作至今的60后以及刚工作不久的90后。试着通过两个时代的样本对比,管窥这个行业跨越三十年的发展变迁以及发生在从业者身上的冷暖故事。
60后入殓师
那时候但凡有点办法,都不会干这个
今年50多岁的老赵已在苏州殡仪馆干了30多年。从遗体接运工到入殓师,几乎每一个岗位他都干过,这让他颇感自豪,常和同事说起。这份工作曾给过他希望,但也曾让他绝望。有些辛酸和委屈,他至今不愿回忆和触碰。
为生计,进殡仪馆工作
老赵是苏州本地人,老家在乡下。30多年前,受条件限制,年纪轻轻的他没工作,除了帮家里干点农活,只能整日在村里游荡。
“并不是游手好闲,那时不比现在,根本就没有工作机会。”老赵回忆,上世纪80年代中期,人们的思想观念比较保守,没人愿意和死人“打交道”。殡仪馆常常招不到工人,“实在没办法,就到农村去动员。也没什么效果,但凡有点办法,都不会干这个。”
为生计,20多岁的老赵不顾家人反对进了苏州殡仪馆。到岗后老赵发现,几乎所有同事都是因为穷被逼选择了这份职业。“只想先临时干着,谁想到一干就是几十年。”如今,因工作认真负责,老赵已走上管理岗位。不过,他坦言,如果当初有其他选择,他肯定不会到殡仪馆来。
亲戚问我最近忙不忙
在殡仪馆工作了30多年,老赵尝遍世间百态。刚入行那会,他很少跟人谈工作。即便有人问起,他也是想方设法糊弄过去。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他在殡仪馆工作的消息还是逐渐在亲友间传开。此后,他经常遭受冷眼和嫌弃。就连好朋友碰到他也常说,“你怎么到那里工作了,就算给我一万块钱一个月我也不去。”
在他人有意无意的躲避和嫌弃下,老赵变得越来越敏感,到后来甚至连亲朋的喜事他都刻意回避。
“有一次,亲戚家的儿子结婚,他在电话里问我最近忙不忙,死人多不多。他可能只是寒暄,但我一听这话,觉得这亲戚是不是故意在提醒我,担心我去参加婚礼不吉利。于是我就说工作忙,没去参加那场婚礼。”
我很看得开,但不想家人受伤害
老赵说,他在殡仪馆工作后,承受压力的不仅仅是他自己,还有家人。他还向记者讲述了另一位同事的遭遇。
“他的小孙女在学校里,结果同桌知道她爷爷在殡仪馆工作后,不愿跟她坐一起,这对孩子的心理是会造成伤害的。”老赵说,同事的遭遇让他更为敏感,从不跟陌生人谈起自己的工作。老赵在采访过程中多次向现代快报记者强调:“真名就不要写了,我现在很看得开了,但我不想让家人受伤害。”
老赵最难以释怀的事情发生在另一个同事身上。“我的一个同事,有一年放假回老家,结果就在他回去的那段时间亲戚家死了个人。村里人都埋怨是他把霉气带回去惹的事,硬生生把他从家里赶走了。”老赵说,自那以后,这位同事到死都没再回老家。
尽管尝尽辛酸,但老赵从未想过离开。“开始确实是抱着临时干干的心态来的,后来虽然受过不少委屈,但在这里,政府和领导对我们都非常关心,想想,觉得那些委屈也不算什么。”老赵每年都要请假回去农忙。每次假期结束回来,领导和同事最先问他的总是“家里活儿忙清了吗”。
老赵说,也许这句话在别人那算不了什么,但对他意义重大,“还想什么呢,什么工作都需要人干,好好干就是了。”
作者:宋体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