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发挥基层职工法律援助站的作用,长宁区总工会扩大了职工法律援助的受益对象,降低准入门槛,实现对职工合法劳动权益诉求“零门槛”援助服务。工作机制成立的三年中,长宁区总工会平均每年接待法律咨询600多人次,2016年共接待来信来访1257人次,其中接待职工咨询605人次,提供法律援助250件,工会参与调解纠纷99件,引导申请诉讼297件,处理信访件6件,共预警预防、参与处置群体性劳资纠纷12起,涉及职工5932人。长宁区总工会在提供法律援助时,时刻不忘在保障职工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尽快调解,85%的法律援助案件都是通过基层调解、庭前调解或仲裁庭中调解的方式最终得以化解。
“应援尽援”实现无缝对接
在劳动争议调解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虽然企业和劳动者已经达成一致,但是由于企业方迟迟不履行,依然需要至仲裁再走一次程序。长宁区总工会的层级法援体系,将案件在基层系统解决,成为了调解模式下执行难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去年,长宁区总工会职工法律援助律师志愿者、上海城大律师事务所的许光宇律师就曾处理过相似的案件。当时,在华阳街道劳动争议预防调解工作室驻点的他,遇到了2015年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的施女士。原来,施女士和企业虽然达成了和解协议,但是企业却迟迟不履行。在许律师主持的调解中,他再次帮助施女士阐述了事实理由,在遭到企业的再次拒绝后,许律师本着“应援尽援”的原则,无缝对接提供代理仲裁,向劳动仲裁申请仲裁,且由仲裁机构出具裁决书,并向法院申请执行。同时,为了防止企业再次推诿,许律师还向长宁区劳动仲裁机构提出申请,希望仲裁机构向长宁区工商行政管理局发出协助函,不予办理该企业的工商变更手续。最终,在许律师的帮助下,施女士最终及时向长宁法院申请了强制执行,企业也承担了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此次案件是长宁区总工会创新法律援助方式的典型,在维护职工权益方面,基层职工法律援助工作站可以采取最为快速的处置方式,当形成问题的时候,驻扎在工作站的律师又可以及时跟进,以仲裁等形式加速处理,以全新的模式破解了调解模式下执行难的问题。
服务平台完善援助体系
据了解,长宁区早在2008年就成立了预防调处劳动纠纷联动的三级网络,整合街镇人民调解窗口联动化解基层劳资纠纷。同时,在2013年整合各方资源,与区人社局合作,在街镇中引入职工法律援助的专业力量,诸如加强华阳街道劳动争议预防调解工作室的专业力量,联合社区调解资源形成“一站式受理、一条龙服务、一揽子解决”的工作机制,更快、更好地服务职工。
不仅如此,长宁区总工会还设立了集劳动关系调处、法律援助、法律监督等为一体的网络服务平台,形成“互联网+”的职工法律工作平台。工会签约3家律师事务所加强专业律师队伍力量,由区职工法律援助中心携手区仲裁院劳动关系三方调解仲裁援助中心,形成“双中心”辐射。“我们区的职工法律援助中心每周三天有律师坐堂,其他时间都有劳动关系工作指导员值班,负责接待咨询,开展劳动争议调解、引导仲裁诉讼等工作。”据长宁区总工会权益保障部的信息显示,长宁区各街镇也同时完成了工会职工法律援助服务站的建立,并有专业律师定期轮流坐班,同时定期赴华阳、天山、北新泾等街道开展基层劳动争议调解。在白领聚集的楼宇地区,长宁区总工会也定期开展工会楼宇援助服务日活动,结合专业律师“下社区、下楼宇、下企业”的“三下”服务,实现法律援助的广覆盖。
来源: 劳动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