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作者 福建石油分公司 何银基
小区里不知谁家的女子出嫁,一大早开来一大溜的迎亲轿车。我脑子里立马闪现出旧时的迎亲花轿,不禁让人陡生岁月轮回、沧海桑田、世事早已不复当年的感叹。
“大姑娘上花轿——头一回”,这是广为流传的歇后语,说明出嫁女乘花轿是在我国的广大地域普遍存在的习俗。在过去的家乡,在迎亲队伍中,除了花轿,还有吹吹打打的小乐队。当迎亲队伍路过村庄的时候,小乐队就要奏乐。小时候,听到鼓乐声的传来,就知道有花轿要来了。喜欢热闹的孩子,赶快从家里搬出长凳横在花轿要经过的路上,迎亲队伍就要停下来,由乐队里的人在乐队的伴奏下唱个曲子,然后才能继续前行。这就难为了抬轿子的人,因为轿子不能放下,淘气的孩子还会去掀开轿门看一看新娘,引起围观的人哈哈大笑,抬轿子的还要尽可能阻止孩子的这种恶作剧。所以,抬轿子的必须具备强壮的体力。
花轿的四周有帷幔,顶上有如同四面起坡屋顶的顶盖,装饰得华丽而喜气,专供迎娶新娘所用。过去乡村没有公路,一些有钱人家行动不便的老人要出行,也有坐轿子的,不过那轿子比花轿简单得多,实际上是两根竹竿支着个竹椅,一些地方叫滑竿。这种滑竿现在在一些景区还在用,我曾在黄山上看到有游客坐在滑竿上,让人抬着优哉游哉地看风景。而坐在滑竿上的人也成为风景,在滑竿经过时,游客纷纷停下脚步,把目光聚焦在滑竿上。
据说轿子在我国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据史书记载,轿子的原始雏形产生千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初期。《尚书·益稷》中有一句话:“予乘四载,随山刊木。”这是大禹自述其治水经过时讲的。《史记·夏本纪》解释说,这四载是:“水行乘舟,陆行乘车,泥行乘橇,山行乘欙 。”这个 “欙”,就是最原始的轿子。“欙”是什么样子不得而知,而轿子的形状几经变更。汉魏时期是一块长方形的木板,在四角按个把手,乘坐者盘腿坐在上面,由四人提着把手行走,那叫“步舆”。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在他的《步辇图》中,画着李世民端坐在一乘步辇上,由两个女子抬着,四角还各有一名宫女扶持,说明步舆已从手提演变到肩抬,故称为“肩舆”。这种肩舆跟我们见到的轿子不一样,没有坐椅,没有帷幔和顶盖,它实际上是一张加有两根抬杠的四足床,既可以盘腿坐,也可以卧躺。
五代之后对肩舆进行了较大的改造,特别是北宋时期,由于椅子的广泛使用,人们改变了盘坐的习惯,肩舆的形状就像一把抬着的椅子,轿子的名称就在这时出现,并延续到现在。《清明上河图》里就有不少两个人抬着的轿子。南宋的孝宗为皇后制作一乘龙肩舆,内有坐椅、踏子、红罗裀褥、软屏夹幔,外有帷幔门帘、窗帘,并饰有四条走龙。此后,历代帝王都竞相为后妃制作彩舆,其豪华繁缛不是民间轿子所能比拟的。
辇是殷周时用于载物的车,辇去轮为舆。轿子是从辇即车子发展而来的,弃轮子而用肩抬,轿子的风光在于役使人力的尊荣。在古代,轿子成为森严等级、无尽荣耀的载体。轿子讲究形制、装饰以别尊卑明等级。如清初,规定亲王的轿子是银顶黄盖红帏;三品以上高官的轿子虽也用银顶,但盖帏皂色;四品以下的官员只可用锡顶的小轿。同时,谁可用八人抬,谁可用四人抬,谁只能用两人抬的,都有严格的规定。
皇帝、高级官员坐着轿子出巡,仆从前呼后拥,鸣锣开道,道上的百姓趴在路边磕头,体现着人上人的威严,享受着役使人的快感,这对当时的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一种十分完满的自我价值的实现方式。怪不得当年还是平民的刘邦见到秦始皇出巡的场面而生出无限的感慨:“大丈夫当如此也。”至于后来民间出嫁女也坐花轿,不仅轿子的形制不同,而且终身也就享受这一回。
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轿车的普及,家乡的出嫁女早就不坐花轿了。轿子作为尊贵和等级的象征已逐步淡出历史舞台,以后可能只有在博物馆和一些景区才能见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