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57|回复: 0

谈雾霾治理:相关研究就该成为一门“显学”

发表于 2017-3-11 15:42:24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新京报

       “谁攻克雾霾形成机理重奖谁”,这句话这两天刷了不少头条,它出自李克强总理之口。

  在参加陕西代表团审议时,针对中科院院士、地球环境研究所所长周卫健代表建议的,集中多学科科学家攻克“我国北方雾霾的成因、发展趋势、环境影响与应对”研究项目,李克强总理表示:“我在国务院常务会议几次讲过,如果有科研团队能够把雾霾的形成机理和危害性真正研究透,提出更有效的应对良策,我们愿意给予重奖!这是民生的当务之急啊。我们会不惜财力,一定要把这件事研究透!”

  当前雾霾治理已进入实质性阶段,在减排、执法等方面都有实际行动。但如何提升应对的科学性、精准性,仍是一个大问题。

  最初面对雾霾现象时,无论是科研界还是治理部门,都首先想到的是过去东京、洛杉矶、伦敦等国外的烟雾事件,并以此作为具体的定性、治理应对参照。

  但包括周卫健等在内的诸多科学研究都表明,中国的雾霾与国外烟雾事件的形成机理,确实存在差异,若完全沿袭既有的治理经验,治理的精确度和效率,难免打折扣。在此背景下,鼓励科研界加强对中国雾霾的科学研究,很有必要。

  近日,就有多名代表建议制定《雾霾白皮书》,认为其内容应包括雾霾成因研究、雾霾对人身健康的影响、防控措施等。这些都呼吁对雾霾基于专门研究基础上的科学治理。

  “愿予重奖”,体现的也是对用科学思维引导雾霾治理的决心。本来雾霾防治就该以中立性的科学研究为指导,而科研成果也有赖于在实际治理中得到检验,这也需要环境治理者多跟科研机构直接建立常态化的沟通协作机制,让新的研究成果能够及时反馈到治理行动中来。


  而当前,也已有不少科研团队参与到雾霾形成原因和其危害性的研究中来。如媒体报道,2015年底,浙江浙医二院—浙江大学呼吸疾病研究,就首次证实了细胞自噬行为与雾霾导致的气道疾病之间的关系。该成果还在国际权威的细胞生物学专业期刊——《自噬》杂志上在线发表。类似的研究成果还有不少,应该引起公共部门的重视。

  多将科研成果反哺在治霾上,也能让治霾少走些弯路。在洛杉矶烟雾的发展初期,由于政府和民众都对环境科学及相关工作的进展不感兴趣,不仅增加了谣言的滋生,也令烟雾的防治如盲人摸象。后来,空气污染研究成了洛杉矶历史上研究第二多的课题,这对此后的治理进展功不可没。

  大气污染防治,事关每个人的呼吸质量,再怎么重视都不为过。而有效治理的前提,便是建立在科学施策的基础之上。相较于雾霾的严重和普遍程度,当前对于雾霾的科学研究,仍显得远远不足。

  如何提升雾霾科学研究的积极性,让之成为一门显学,李克强的“谁攻克雾霾形成机理,重奖谁”的承诺,是一次正当其时的倡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