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94|回复: 0

最美夕阳红--代县老干部们的精彩晚年

发表于 2017-3-13 17:06:5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夕阳是晚开的花,夕阳是陈年的酒,夕阳是迟到的爱,夕阳是未了的情,多少情爱化作一片夕阳红。”每当听到这首优美的歌曲,我的眼前就会浮现出代县老干部们一幅幅鲜活的面容。这支曾先后两次受过中组部表彰的老干部队伍,退而不休,余热生辉。有的组建文艺队,弘扬正能量;有的助力村两委,共建新农村;有的关心下一代,培育接班人;有的专爱管闲事,热心调矛盾;有的退休再创业,勇当脱贫攻坚的排头兵。成为代县双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


县委县政府每年都要召开老干部迎新春座谈会,请广大老干部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
组建文艺队 弘扬正能量
在代县众多的文化队伍中,由老干部们组织的文艺队伍最为活跃。在老年大学民乐班基础上组建起来的老干部民乐团,将个人兴趣爱好与弘扬正能量的社会责任紧紧结合起来,一方面勤学苦练,不断提高自己的演奏技艺,一方面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各项中心工作,精心编排了《老干部之歌》《夸代县》《创卫路上》《人生设计圆咱梦》等一批宣传代县、宣传老干部工作的文艺节目,不仅在新年、春节、五一、七一、国庆等重大节日和县里组织的重大活动上为群众演出,而且还积极参加文化下乡演出活动,一次又一次深入乡镇、社区慰问演出,把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到农村,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老干部民乐团名扬代县大地,吸引了更多音乐同行们跟进,带动了全县文艺爱好者参与。目前,老干部舞蹈队、民乐队、合唱团等文艺组织遍布全县各地。峨口镇老干部党支部于去年组建了以退休干部为骨干的“戏迷乐开心艺术团”,精心排练了晋剧、豫剧、北路梆子、繁峙秧歌、黄梅戏选段等节目,自备乐器、服装、道具、音响,进社区,到农村,接地气,鼓士气,全年演出60多场,不收钱,不吃饭,只为群众送欢乐,不给基层添麻烦。活跃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了全县的精神文明建设。
助力村“两委” 共建新农村
“回来一个人,活了一个村。”这是峨口镇正下社村村民对本村退休干部郎文的中肯评价。老郎退休前曾担任过县委党校校长、县教育局局长等领导职务,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退休后,他不在城里享清福,回到老家献余热。带领老干部支部与村支部开展结对共建活动,多方筹资23万元建起260平米的活动阵地,开辟了村两委办公室、老干部会议室和书报阅览室、书画练习室、文娱活动室、棋牌室等四个活动室。组建了健身操队、舞蹈队和威风锣鼓队,成立了书画协会,办起了图书阅览室,组织村民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活跃了农村生活,凝聚了民心,匡正了村风,使村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在此期间,老郎还亲自执笔撰写了10万余字的《村史》、3万余字的《族谱》、2万多字的《家教篇》,使正下社村的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
为了推进全村的精准扶贫工作,老郎协同村委聘请县城雁绣坊刺绣公司的刺绣老师来村举办刺绣技艺培训班,培训妇女300多人次。组织起70多人的妇女刺绣队伍,学习制作刺绣工艺品。去年半年时间共绣出刺绣作品50余件,经县交通局驻村扶贫工作队的牵线搭桥,将这些绣品销售一空,收入6.5万元,使妇女们初步尝到了刺绣致富的甜头。
妇女们虽然掌握了一定的刺绣技艺,但由于家庭条件所限,房舍狭窄,缺乏良好的工作环境。且单独刺绣又不能互相交流,难以不断提高刺绣技艺。于是老郎又和村两委协商,向县有关部门交涉,争取到扶贫专项资金50万元,在村中动工新建一座刺绣车间。完工后把村里愿意参与刺绣的妇女一起组织起来,互相学习,交流技艺,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把刺绣产业做大做强。如今村里已与雁绣坊公司达成了合作协议,公司负责提供设计图样并进行技术指导,村民只管专心刺绣,绣品由公司统一收购和销售。这样做可改变家庭绣制的不便,实现刺绣技术共享,形成产业链条,使刺绣业正真成为村民的一项致富产业。


二十里铺村退休干部姚化文在他的猪场里忙碌
退休再创业 致富树典型
枣林镇年近七旬的姚化文,当了一辈子小学教师,2009年退休后却迷上了养猪这一行当。他带着儿子去外地大型猪场参观取经,学到了知识,开扩了视野。回来后,筹资15万元,按照科学养猪模式,建起占地650㎡的标准化猪舍。根据猪的大小分设繁殖舍、保育舍、育肥舍。装有彩钢顶棚、玻璃纱窗、通风换气设施。喂食有自由采食槽,饮水有自来水水嘴,饲料加工有大型粉碎机、拌料机等,成为全县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养殖企业。现存栏优良种猪1头,优种母猪10多头,一年繁殖小猪二三百头。由于掌握了科学的饲养、防疫、疾病诊治等技术,小猪成活率高,生长快,5个月就能出栏,毛重能达到220—250公斤左右。去年他一共出售商品肉猪200多头,毛收入40多万元,纯收入15万元。成了全县有名的养猪状元。
2007年离岗2014年退休的张选德,也不甘心过看看电视、串串门子、甩甩扑克、打打麻将的清闲日子。当他从电视上看到一位老干部退休后上山植树,一干就是二十多年,不仅为自己挣了钱,更重要的是为大山披了绿,为子孙造了福的报道后,毅然做出离岗不休息,创业建苗圃的决定。承包了五里村的110亩土地,雇了20多名农民大干起来。他白天育苗,晚上浇水,白天黑夜连轴转。饿了啃个冷馒头,渴了喝几口深井水,累了地头躺一会儿。就这样干了20多天,将110亩地全部育了树苗,有油松、白松、新疆杨、核桃、白水杏等18个品种,130万株树苗。几年来,他夜以继日地在这110亩地里忙碌,锄草浇水、修剪嫁接、喷药施肥,精心培育着这些小树苗茁壮成长。从2014年开始已先后出售各种优质树苗100多万株,收入110万元,还有各类树苗30多万株尚未出圃。由于苗圃前景看好,去年他又和几个要好的退休干部共同投资90万元,承包了上砂河村、长郝村的140亩旱地,打了深井,铺设了管道,将旱地变成了水浇地,全部育了树苗,使苗圃面积扩展到250亩。为全县的造林绿化提供了大量优质树苗。
专爱管“闲事” 热心调矛盾
在峪口乡政府的信访接待室里,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两位年逾七旬的老人与乡领导一块接待上访群众,调解矛盾纠纷。他们就是受聘担任乡矛盾纠纷调解员的退休老干部马化龙和李景森。
岗上村的李巧兰和张德所两家的承包地相邻,双方都怀疑对方多占了自己的地,经常吵吵闹闹,还多次到乡政府上访,要求公正处理。老马在接访中向他们详细了解情况,并亲自骑电动车到岗上村,协同村干部为他们实地丈量土地,结果谁也没有多占谁的地。在事实面前,两个人都消了气,再不为此而纠缠。贾村的席富生,长期在外地工作,家中有个老院子,老父亲在临终时将院子一分为二,一半留给富生,另一半给了他的妹妹。去年妹妹、妹夫准备拆掉分给自己的老屋盖新房,富生获悉后十分恼火,认为自己是父亲唯一的儿子,家中的老院老房只能自己一人继承。妹妹是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根本无权继承父亲的遗产,更不能在老院中盖房子,否则对自己不吉利。便与妹妹、妹夫大吵大闹,横加阻拦,还到乡政府告状,要求为其做主。老马接访后,亲自跑到贾村,向他的妹妹、妹夫了解情况,还询问了几家邻居,了解到他的父亲确实在生前将半个院子分给了女儿。便耐心细致地做富生的思想工作,给他讲《继承法》,说明儿子、女儿都有继承父亲遗产的权利,他要独享老院的继承权是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作怪,经过讲法律,讲亲情,做通了富生的思想工作,使他们兄妹消除了矛盾,重归于好。
担任义务调解员三年来,马化龙和李景生认真学习法律法规,凭着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感和事业心,爱管“闲事”,敢管“闲事”,配合乡干部热情接待上访群众,妥善调处矛盾纠纷,圆满解决各类矛盾纠纷案件41起,有效地维护了全乡的和谐稳定。


退休干部郎文(左4)与峨口镇正下社村两委班子成员共商精准扶贫大计
关心下一代 培育接班人
当了一辈子教师的朗文彬,虽然退休后离开了教学一线,但几十年形成的关爱孩子们的情结却怎也难以割舍。自告奋勇挑起了镇关工委主任的重担。从2009年起每年都要对本村和周边村学校的贫困学生进行摸底调查,登记造册,或到矿山企业寻求资助,或到民政部门申请救济,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顺利完成学业。
那是2015年严冬的一天,一场大雪飘然而至,老郎坐在家中都感到寒气逼人,顿时又想到了在学校上学的孩子们。一种使命感和责任心促使他马上动身,顶风冒雪到聂营中学和聂营小学看望孩子们。在各班班主任的陪同下,他查看了每个学生宿舍,向班主任详细了解贫困学生的家庭情况,作了详细记载。回到镇里向教办主任作了汇报,并与教办协商对全镇的贫困学生进行摸底调查。经过数天的紧张工作,摸出全镇所属学校共有贫困生35名,其中特困生2名。当即向镇领导作了汇报,发动镇机关工作人员人人捐款捐物,共捐款8000元,捐衣服400件,第二天,老郎便与教办工作人员和镇关工委的老干部一道到各学校进行了发放,给每个贫困生发放现金200元,衣服3套。所剩现金和衣服全部送给了2名特困生,帮助他们度过了难关。
老干部们不仅关心孩子们的生活,更关心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峨口镇退休女教师杨桐凤,十几年如一日,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对下一代的关心教育上。201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有幸聆听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讲座,其以孝为核心的博大精深的内涵使她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她觉得要培养孩子们正确的人生观,就应该把《弟子规》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于是她与两个要好的姐妹商量,决定利用假期在县委党校举办一期《弟子规》讲习班,主题是:弘扬传统文化,做一个有道德的中国人。参加讲习班的有中小学生,还有学生家长及各界人士多达100多人。她用流利的普通话,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地讲解《弟子规》的内容,得到听众的广泛好评。一位中年妇女说:“我的孩子听了你的课,开始给我洗脚了!”一位老奶奶说:“我孙子给我捶背了!”在学习班结业时,一位家长在众人面前对她们几位老师深鞠一躬说:“我和孩子永远忘不了你们!”
2011年3月,在峨口镇教育办公室的安排下,杨桐凤先后以义工的身份到兴盛村小学和佛光庄小学上德育课,重点讲解《弟子规》。她还应峨口少年宫幼儿园园长的邀请,领着小朋友诵读《弟子规》,给孩子们讲二十四孝的故事,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孝”的种子。三年来,因为她讲授《弟子规》出了名,多次受举办方的邀请,赴代县、繁峙参加传统文化宣讲活动。离开时,有些地方要给她“讲课费”,她都婉言谢绝了。此外,她还应多家学校的要求,利用学校开家长会的机会,给家长讲“如何教育孩子”这一课题,先后讲过十几场,很受家长欢迎。
夕阳无限好,何惧近黄昏!代县2000多名离退休老干部在中共代县县委、代县人民政府和代县老干局、老干部工委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积极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不忘初心,永葆青春,重新设计自己的晚年生活,奉献着余热,做出了贡献。以上几个故事只是代县整个老干部工作的几个典型,几朵浪花,但从他们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代县整个老干部群体的精彩晚年。他们像美丽的夕阳,为社会发光发热,放射出更加耀眼的绚丽光彩。


代县老干部民乐团在迎新年晚会上演奏精彩的民乐节目
[align=justify] 本文来源:忻州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