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77|回复: 1

[深圳新闻] “丝路城市走廊” 打造“一带一路”互联互通主平台

发表于 2017-3-13 19:37:19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人民网北京3月13日电3月11日,由国家高端智库试点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国际城市蓝皮书:国际城市发展报告(2017)》发布会在京举行。

  该书以“丝路城市走廊”为2017年年度主题,是继2016年提出以“丝路城市”为支点思路之后,又一次从城市角度关注“一带一路”建设。

  “丝路城市走廊”逻辑示意图

  以“丝路城市走廊”构筑“一带一路”主通道

  研究报告指出,随着“一带一路”由倡议阶段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一带一路”沿线地区迫切需要确定支点,走“选点”、“串轴”、“结网”进而“拓面”拉动全局的路径。其中,“串轴”对象是主要位于“一带一路”沿线地域的国际城市走廊,特指为“丝路城市走廊”。

  “丝路城市走廊”是全球化深化发展前提下,在“一带一路”实施中基于“五通”联系的国际经济合作走廊的骨干城市通道,是相对于原先基于基础设施通道联系的区域走廊的全面升级版本,是由走廊上多个核心国际城市与腹地内经济实力较为雄厚的次级城市跨区域乃至跨国扩展联合形成的,并最终为沿线国家和地区寻求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提供平台支撑。

  以“丝路城市走廊”打造“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主平台

  20世纪80年代以来推进的全球化发展进程更多是在北美、西欧以及东亚开展,“一带一路”沿线的中亚、西亚、非洲以及中东欧等地区则处于边缘地位。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必将全面崛起。

  由于区域经济、基础设施、人口和商贸流等密切联系,区域城市功能体系和地理格局将被重组,形成世界城市网络新板块。这一新兴国际城市走廊,是跨国架构的,且主要位于“一带一路”沿线,“丝路城市走廊”将不止有一条,很可能会是多条。

  借用“一带一路”沿线国际城市走廊思路提出建设丝路城市走廊构想的做法,实际上是寻求不同区域发展设想的兼容,实现多层次地域发展的融合,这要比单纯从中国出发的“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更容易被各国和地区所接受。此外,以“五通”为联系纽带,构建丝路城市走廊也是互联互通的“高级形态”,高于单纯依托交通基础设施联系的区域发展通道。

  “丝路城市走廊”将成为“一带一路”新的城市体系组织模式

  随着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要内容的国际劳动分工体系衰弱,新一轮全球化组织框架进一步限制发展中国家融入。随着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原先处于边缘的中亚、南亚、西亚以及非洲等地区借此机会,必将推动全球化新空间范围扩张,利用“创新、活动、包容、联系”思维,推动全球生产网络再度繁荣。

  其中,城市作为全球生产网络组织的空间平台,将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域承担最重要发展任务。政策、设施、贸易、资金和民心都是关键内容,基于“一带一路”经济走廊、发展轴线等地缘政治、经济发展需求和组织模式,丝路城市走廊和走廊城市群必将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地域中新的城市体系组织模式。从当前我国“一带一路”具体实施和推进的可以看出,“六大经济走廊”分别承担着不同功能定位和合作重点,已经成为走廊组织的基本框架。

  以“丝路城市走廊”实现不同层次区域规划和发展的融合

  从实际发展看,“一带一路”沿线地域国家纷纷提出自己所制定的区域和国家层面发展。此外,这些区域和国家不会完全按照中国的思路推进城市体系组织,因此,必须充分考虑沿线城市所在国及区域组织在当前实施的区域发展规划,以解决中国六大经济走廊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区域发展思路与布局的错位与冲突,通过更宽泛的丝路城市走廊建设,进行更大范围覆盖和辐射,进而实现不同层次区域规划和发展的融合。

  从城市群角度考察,六大经济走廊存在显著的发育差异性,较成熟完善的丝路城市走廊当前更可能存在中巴、孟中印缅及中国-中南半岛这三大经济走廊上,其他经济走廊与城市走廊仍有待培育。

  从国内区域发展看,伴随“一带一路”推进的还有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也是“一带一路”实施需要重点考虑的国内区域要素。此外,“十三五”期间国家发改委重点推进的十九个城市群规划也形成与“一带一路”相呼应的区域城市群发展结构。通过中外区域规划、城市群发展互动,实现更高级别、更广范围的互联互通,打造由“点”及“线”的丝路城市走廊。(常红侯和君)

  来源:人民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13 19:54:52 | 查看全部
欢迎阅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