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46|回复: 1

“追鹿的猎人看不到山”

发表于 2017-3-13 21:27:00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宛若童话世界,美到无法形容”,去过九寨沟的人,一定都有类似感受。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片人间仙境竟差点被电锯吞没。上世纪60年代,当地先后在九寨沟内开设两个林场,按照当时的砍伐速度,很多原始森林几年内就会化为乌有。幸运的是,砍伐被及时叫停,随着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的成立,九寨沟的美貌惊艳了全国。

  “从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30多年,我始终不变的愿望是,把大自然原有的颜色和模样还给它们。”全国两会召开之际,一位政协委员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好生态是无价的,以前许多地方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发展,结果却发现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既没实现经济水平持续跃升,百姓也责怪得不偿失。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社会发展的本钱,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上,谁寅吃卯粮、急功近利,谁不算长远账、不算整体账、不算综合账,谁肯定会吃大亏。

  一位作家讲述过他在太行山看到的触目惊心的一幕:绝壁上几乎没有树,岩缝当中到处有人活动,不是攀岩也并非探险,而是为了寻找一种叫做崖柏的树木。崖柏数量少且生长极慢,因为材质适合做手串、摆件,所以近年来被疯狂采挖。剩余的崖柏越少,高价越会刺激人们不惜冒着生命危险,把山里最后残存的崖柏挖出来。俗话说,“追鹿的猎人看不到山,打鱼的渔夫看不见海”。只知道索取不知道感恩和回报,一旦资源枯竭,再怎么弥补也悔之晚矣。

  如果把自然比作人类的母亲,那么我们真的应该做一个孝子。“留下所发现的东西,带走所带来的东西,将对环境的冲击减到最低”,随着徒步、露营、攀岩、漂流等户外活动的普及,“环境最小冲击法则”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提倡。这一文明公约,充分显示出尊重自然的亲和态度和约束自我的生态精神。有人慨叹,久居于“水泥森林”,患上了“自然缺失症”,有一种“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冲动。意识到远离自然的生活是不健康的生活,那么也应该意识到,过度透支自然,同样不是健康之计。发展其实同户外运动一样,应懂得“留白”和“禁足”,这不仅不会束缚人的探索欲、求知心,反而可以增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继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强化水、土壤污染防治”“推进生态保护和建设”,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力度、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许多重大举措,为的就是构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长城。现在,许多地方设立的主体功能区规划,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区域面积很大,有些人喊亏叫屈,显然没有看到好生态中蕴藏的无限价值。一些省市坐拥煤炭矿藏,却立下军令状压减产能、努力实现煤矿全退出,阻力和痛感都很强烈。但必须明白,物尽其用不等于焚林而田、竭泽而渔,当我们眺望美丽中国,万不可被短期利益蒙住了双眼。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古人物我交融的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与自然和谐相处,多些自然情怀、生态意识,世间的美丽风景不仅永驻,更能助力我们“诗意地栖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4-30 19:01:29 | 查看全部
感谢分享!
楼主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