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02|回复: 0

作弊家长糊涂娃,是怎么炼成的

发表于 2017-3-14 17:32:2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人生以成功为目标,学习以高考为目标。这样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人的发展、完善的巨大障碍。它对生活最大的伤害是造成了程度不同的原子化生存——人与人不能互相理解与沟通,在人生的荒原上,人显得孤立无援。昨天,央视新闻和辽宁当地的媒体,都报道了铁岭调兵山市的两起高考作弊案件——两个家庭的家长各花2万元买了电子作弊器,孩子考试时他们发送答题信息被抓了个现行。这两起案子里,可以视为原子化生存悲剧的标本。
几家媒体的报道都说是“糊涂家长”,其实这两家的孩子也糊涂得不轻。这两起作弊案件,最叫人哭笑不得的是,当家长使用作弊器给考场里的孩子发送信息时,他们不知道,孩子已经把作弊器扔了。这就是央视新闻主持人所说的庆幸之处:孩子没有参与作弊,可以免受法律的制裁。如果家长和父母都栽了,对家庭的打击也太大了——当然也是他们自找的。其中一个女生,直到要进考场了,害怕了,才把作弊耳机扔了。真正是一念之差!是这一念之差救了女生自己。但是,到了考场门外才扔,又说明此前她一直是有作弊的打算的,所以才会走到违法的边缘。我们在替这两个学生感到庆幸的同时,更应看到,有一个不幸,本可避免而未能避免。如果这两个孩子扔了作弊耳机后,再打个电话给家长,父母就不会发信息了,也就不会跨出违法犯罪这一步了!
打一个电话给母亲,时间是有的,缺少的,是打电话通知家长的念头——也是一念之差。为什么缺了这极紧要、关键的“一念”呢?要打这个电话,需要两种支持:第一是道德感、犯罪感。这个支持他们是有的。照理应该想到父母也有违法犯罪的可能啊,但是两个孩子好像连这点联想、类推能力都没有。他们能预感到作弊给自己带来的灾难,却想不到同一个行为中自己的最亲近的人面临同样的危机,这是值得深长思之的:是什么剥夺或摧毁了他们的联想、类推、同情等最基本的思维能力?
对绝大多数家庭来说,孩子的高考是家里的核心任务,是重中之重,值得牺牲一切去保证高考的成功。高考的成败就是整个家庭的成败,生活变得十分脆弱。从“起跑线”开始,大部分家长就不让孩子做任何与学习无关,与高考无关的事。也就是说,除了高考,孩子几乎没有多少机会学习怎样对别人负责;十几年里,至少是在家庭环境里,他或她没有理解、谅解他人的必要(别跟我提那种以“孝道”为标榜的、作秀式的集体洗脚);平时就没有或极少训练、培养这种思维和情感的机会,到了高考来临那天,都到考场门口了——高考压力值达到最高点时,没有联想到父母面临的危机,顾自走进考场,这太正常了,太符合父母对他们的一贯的要求了:只要高考考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据报道,家长事后问孩子,自己把作弊耳机丢了,怎么不告诉爸妈?难道他们不觉得,这话问得有点晚?
如果用这个眼光来看衡水中学、毛坦厂中学等高考特殊的管理方式,就清楚他们的成功是以什么为代价的。



来源: 钱江晚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