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作者 清河采油厂 马小丽
“那是我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忘不了粗茶淡饭把我养大,忘不了一声长叹,半壶老酒……” 每哼唱起阎维文老师的那首《父亲》时,心中不由的想起我的父亲。当然,也会想起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里父亲的形象,读来会有强烈的共鸣,让人几度哽咽潸然泪下。
我的父亲是一位普通农民,今年61岁了,双鬓斑白的头发,眼角爬满了鱼尾纹,目光柔和,脾气也收敛了许多,心中便觉得父亲变了,变得比以前和蔼了许多,岁月使然?
父亲初中文化,因18岁时的一场突降的暴雨,正在干农活的父亲不小心把腿摔伤了,一病卧床不起,上学的钱都用来医治腿了,因此戳了学。从那以后,父亲的性格变的孤僻,自尊心也变的越来越强。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没有见父亲笑过,总是一脸的严肃。我们都不敢跟他说太多的话,更别说撒娇了,有什么事就对妈妈说。若是我们做错了事情,他一瞪眼睛或者喊一嗓子,吓得我们心里就像塞了一只兔子进去。所以我们姐妹都胆小,我是典型的继承了父亲的一脸严肃,我的高中同学曾跟我说,从来没见我笑过。
父亲性格倔强、要强,对孩子的教育十分重视。在我的印象中,我似乎没怎么睡过懒觉。我的考试成绩也是父亲最关心的,考得好了,他总拿出来和朋友们炫耀。不管家里经济负担多重,父亲从来没有说出那句让我辍学的话。而一些和我同龄的孩子有的早早就辍学干活养家了,我算是幸运的。所以我便分外珍惜也格外懂事,有空就主动帮家里干农活。
父亲心思灵敏,有耐心,家里的旧电视线路出了故障、自行车轮胎坏了,他都能修好。我的书本翻坏了,他就耐心的用牛皮纸把书包好;练习本掉页了,就用钉子给练习本打洞,再用麻绳穿起来。就这样不论冬天寒风刺骨,大雪飞纷,还是夏天炎炎烈日,暴雨如注,从不会因为这些客观原因耽误上学。那辆自行车伴随了我的整个学生时代。
除了会修自行车,父亲还会修房子,谁家儿子结婚盖房子父亲都会去帮忙,每每这个时候,我都觉得父亲立马高大了许多。街坊邻居也从不把他当外人,当残疾人看待,大事小情都到家里来找他帮忙,让他给出主意,父亲也从不拒绝。盖房子可不是轻松的活,有时一忙就要忙几天。我了解情况,心疼父亲,就小声的嘀咕:“怎么不喊别人去,你身体不好,还喊你去帮忙,真好意思”。父亲却笑着说:“姑娘不用担心爸,没事的,别人找咱帮忙是看得起咱,再说了,去帮忙有好酒好菜招待呢,为啥不去呢?”。 我低着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只是感觉心里酸酸的。那个时候我在心里默默发誓:“一定要好好读书,过上有质量的生活,让父母安度晚年”。
父亲勤俭节约,食不累味,但是对朋友却很“大方”。朋友有困难了,生活周转不开了,只要求他帮忙,他都不会拒绝。还不吝惜拿出自己都舍不得喝的好酒给别人喝。曾经帮助过他的人,他都记在心里,常常念叨着别人的好,还教育我:“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
时过境迁,现在生活好了,感觉父亲性格也和蔼了许多。我想这一切应该是得益于家境的好转和儿女的孝顺吧。现在我们姐妹都已成家立业。姐姐在北京经营一家饭店和电玩城,我大学毕业有稳定收入,我们都是有房有车一族。我们姐妹都有各自幸福完整的家庭,生活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可是父亲内敛,保守的性格依旧未变。
今年过年姐姐给父亲买的新衣服,他都未穿过,说是穿新衣服出门,别人多看他几眼就会浑身不自在。据母亲回忆说,她和父亲刚结婚那两年,有一次母亲回娘家,父亲去接她回来的路上,父亲一个人在前面“推着”自行车,和母亲相隔十多米远,才好意思回村子。
父亲也许未曾听过:“父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的鸡汤文,他不能教给孩子什么高深的科学文化知识,但是他的言传身教,让我学会了最基本的做人的准则。
他可能怕老,怕自己不中用,怕是儿女的累赘,一个电话、一句问候就够了,哪怕我们很少回家,哪怕不理解他的古板、执拗、掩饰与躲闪……
他就是这样,只管付出,只希望子女好,从不要求什么。他觉得作为父母就应这样,就像老黄牛一样,默默地做着他们觉得应该做的事。
这一切,都在无声中传承给我们做人的道理。让我们懂得为人父母应有的善良、体谅和担当。而这些,没有谁能够身体力行地教给你,只能在父亲的眼神里,从他看似稀松平常的肢体语言里,去慢慢体会。
父爱如山、付出不言。我深情地望着远方,望着老家的方向,仿佛看到了父亲还在院子里忙碌的身影,我多想好好地照顾父亲,就像他当初含辛茹苦照顾我们一样。
“一生要强的爸爸,我能为你做些什么,微不足道的关心收下吧。谢谢你为我们做的一切,双手撑起我们的家,总是竭尽所有、把最好的给我,我是你的骄傲吗?还在为我而担心吗?你牵挂的孩子,长大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