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活态传承,在融入时代发展中激发新的文化生机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不仅要有静水深流的耐心,更要紧跟时代进步潮流,形成活水涌流的生动格局,使文化真正活起来,不断增强文化生命力。
全面走入百姓生活,推动文化与人相亲。我们将从三个方面重点着力,让人们时时处处接受文化熏陶、感知文化魅力,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融入人们家庭生活,深入挖掘整理诸葛亮《诫子书》、杨升庵《四知堂》、三苏家规家训等家风文化资源,广泛开展文明家庭创建,让更多家庭成为传承优秀文化基因的重要细胞单元。融入人们精神生活,紧贴群众需求提供差异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注重与人们吃住游玩乐等有机结合,推动传统节日文化、市民休闲文化、体育健身文化、特色餐饮文化等发展,增强文化亲和力。融入人们社会生活,把中华优秀文化思想理念体现到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章等社会规范中,引导人们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深度嵌入产业链条,推动文化多业相融。推动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紧盯信息技术发展前沿,提升文化科技含量,赋予现代表达方式,创新文化传承载体。推动文化与旅游开发融合,依托四川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精心打造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大力发展自然风光游、民族风情游、红色经典游等,实现旅以文兴、文以旅传。推动文化与城镇建设融合,结合四川“百镇建设行动”和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把巴蜀文化经典性元素和标志性符号纳入城乡规划设计,发掘、保护和打造一批处处有历史、步步有文化的古镇村落、特色街区等,把文化记忆镌刻在城市乡村各个角落。
有机融入人才培养,推动文化青蓝相继。文化传承,离不开文化传人。坚持把培养文化研究人才作为关键举措,切实加强社科机构、高等院校、文物文博文保单位等相关力量建设,增强史识史才史德,提高研究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厘清巴蜀文化历史渊源、演进脉络和基本走向,为文化传承发展提供坚实学理支撑。坚持把培养文化领军人才作为重要支撑,大力实施“巴蜀文化名家培养工程”,培养聚集更多学识渊博、造诣精深的文化高端人才,推动形成文化大家竖起一面旗帜、振兴一门流派、带动一支团队的良好局面。坚持把培养文化后备人才作为长远战略,把中华优秀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特别是加强高校、职业院校相关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培好“苗子”、选好“尖子”,努力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的文化传承后备力量。
坚持开放传承,在深化交流互鉴中展现新的文化气度
文化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要有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文化胸襟,有融通世界、中西合璧的文化视野,有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文化能力。
面向全国构建传承发展“生态圈”。文化天然具有内在扩张力和强大辐射力,总是在突破空间和地域限制中发展壮大的。比如川剧艺术,就形成了南北一体、五腔兼备、文野交融、雅俗共赏的文化特征,在重庆、贵州、云南等地均有流传。我们将立足巴蜀文化资源禀赋,进一步摸清川剧、蜀学、藏学等在全国的发展状况,集聚更多优质资源,吸引更多优良资本,引进更多优势项目,创造更加充分有利的环境条件,共同推动巴蜀文化发扬光大。
放眼世界推动巴蜀文化“走出去”。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对于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提升国家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四川将更加主动地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重大战略,融入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的实践进程,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和重大文化交流品牌活动。组织举办古蜀文明论坛、三星堆古蜀文化展、成都国际非遗节和“走世界·看四川”等系列文化交流活动,大力发展对外文化贸易,把具有地方特色、世界普遍价值的东西推出去,不断提升巴蜀文化知名度影响力。
(作者:甘霖,四川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本文刊载于《党建》杂志2017年第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