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从治本的角度解决全面从严治党的问题。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围绕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严明党的政治纪律、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和保障党员权利、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等十二个方面分别提出明确要求、作出具体规定。《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是指导新形势下全面从严治党的行动纲领,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根本遵循,是确保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根本保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是我们党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法宝,是解决党内矛盾和问题的“金钥匙”,是广大党员、干部锤炼党性的“大熔炉”,是纯洁党风的“净化器”。
压倒性态势形成的民意基础:赢得了党心民心
四年多来反腐倡廉建设举措和制度的实施赢得了民心,广大人民群众对反腐败斗争充满信心,执政基础更加巩固。2017年1月9日,在解读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精神新闻发布会上,中央纪委副书记吴玉良指出:据国家统计局开展的全国党风廉政建设民意调查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召开前,人民群众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满意度是75%, 2016年是92.9%,短短4年的时间,满意度上升了近18个百分点,且逐年走高。这样的数字说明广大人民群众对腐败现象深恶痛疾,对反腐败斗争充满希冀。这也是我们继续取得反腐败斗争更大胜利最重要的基础。监察部副部长肖培在2017年1月9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纪检机关目前接到的检举控告类信访举报呈下降态势,2016年比2015年接到的此类举报下降了17.5%,是十八大以来的首次回落。这一数字的出现说明:腐败问题已经得到有效治理,存量腐败行为已经被大大压缩,增量腐败行为存在的空间越来越小。
赢得了世界,为世界很多国家的政要所认可,执政形象更加清朗。在“2015中国共产党与世界对话会”上,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说,中国在反腐问题上采取的做法十分有效,中国故事是一个好故事。莫桑比克前总统格布扎在评价中国反腐时称赞,全体党员干部和群众都能够被动员起来反对腐败。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在采访美国原财政部长亨利·鲍尔森时,鲍尔森说:“我很赞赏习近平主席的举措。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没有什么是比腐败更为严重的损失和隐患,所以反腐至关重要。”而俄罗斯副总理德米特里·罗戈津则说:“你们对腐败分子处理很严厉。但通常这些反腐的方法又能得到人们的好感,其中也包括我。”我们相信,中国的反腐败会赢得更多世界政要的赞同和认可。不仅如此,一些国家意识到中国的反腐败斗争也有助于本国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自愿地向中国提供反腐合作,共同打击腐败行为。
赢得了未来,使中国的经济发展有了政治清明的基础,执政活力更加充分。四年多的反腐倡廉建设已经为治本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已经形成的“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表明中国已经进入了治本的阶段,我们要继续推进这一态势。一方面要继续巩固得来不易的“压倒性态势”,另一方面踏着不变的节奏多方面夯实基础,把反腐败斗争推向更加全面、更加彻底的“压倒性态势”。四年多的反腐败斗争为中国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政治生态基础。由于大量减少了腐败存量,有效遏制了腐败增量,政治生态正在得到重构,政治生态环境受到污染的问题在不断解决之中,良好的政治生态、优良的从政环境使广大干部能够把更多精力用于学习和工作,从而更好地推进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
2017年2月13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讲话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我们党之所以有自我革命的勇气,是因为我们党除了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党派私利,更没有个人的特殊利益。任何损害国家、民族、党和人民利益的腐败行为,都是我们党所不能容忍的。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发展部主任、研究员、博导)
【参考文献】
①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新华网,2016年10月2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