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因为他,“鸡不啄米”的晴隆脱贫了
来源:蒋子龙
前些日子,我几乎没有间断地读完戴时昌的长篇报告文学《姜仕坤》,心里生出一种莫名的敬重之感。这是对生活、对人的敬重。此时也才意识到,这种“敬重感”值得珍惜。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对生活的认知常常被怀疑、调侃、烦躁、亵渎乃至斥骂所左右。
这本书不夸张,不煽情,不受社会风气的拘羁,没有宏言大论,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语言刚劲清和,又极具地方特质,用扎扎实实的人和事,以朴茂坦荡的精神气格,坚实饱满的创作情绪,慢慢清除了读者被信息爆炸弄脏弄乱的心绪。心先是静了下来,然后热起来,随之被打动、敬重便油然而生。在信息迷乱的当下,只有端劲磊落地道出生活的真实,才能深合世道人心,也才能真正折服读者。
近年来国家着力推行一个观念:“脱贫攻坚”。纵使从1949年计,贫穷已延续半个多世纪,涉及数十万乃至数亿人,贫穷竟如此“持久”,确实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时候。然而,所谓“物质极大丰富”的商品社会中人,特别是现代城市人,还真的能理解什么是贫困吗?
这本书告诉人们,什么是现代社会真正的贫困。贵州是平原面积很少的省份,被称为“喀斯特王国”。全国最贫困的县:晴隆,正是坐落于黔西南的大山里。大山上有小山,小山上乱石如麻,光秃秃的山崖裸露于蓝天白云之下,满目苍凉。石头与石头之间的缝隙中,依稀有些泥土,可以种上一窝包谷,“春耕一大坡,秋收几小箩”。书中有个令人称奇的细节,晴隆的鸡不啄米。因从未见过米,不知道大米是可以吃的。由此可以想象人穷到什么地步了。有的农民甚至没有锅,或几家共用一口锅。俗语形容最倒霉的人是“喝口凉水都塞牙”,连位于半山腰的晴隆县城,用水都要限时限量。
贫困,贫困,“贫”与“困”常常连在一块。他们又被“困”到什么程度呢?是实实在在地无路可走,闯险道曾摔死过两个乡镇干部,像兰蛇坡上的村落,地处海拔近2000米,“山高,坡陡,谷深,不通电,不通水,不通公路”。20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卫生组织实地勘查后得出结论:“晴隆是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
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人往高处走”,谁不想住好地方?晴隆百姓的祖先当初选择居住于此,肯定有不得已的理由,其子孙后代辈辈苦守于此,证明了另一种道理,对于中国的穷苦百姓来说,何处“适宜”,何处不“适宜”?既然“适宜”的地方住不了,不“适宜”就是适宜。民间还有句老话,“只有享不了的福,没有受不了的罪”。一年年延续下来,当贫困成为一种习惯,若想改变现状,须首先转变观念。贫困很大程度是困在观念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