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学会拿起“人文听诊器”(域外听风)
人民日报:黄培昭
医患之间,和则两利,伤则两害。相互体谅,积极沟通,形成换位思考的意识和习惯,才能将误解、矛盾消除于未然
7万多名医护人员被暴力对待,医患矛盾平均每天达200起。近日英国媒体引述的一组数字,让医患关系再次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
由于就医人数远没有现在的庞大,加上英国对医疗事故的处理和预防有较为完善的程序和规定,因此病人可以享受充分的医疗资源和良好的就医服务,对医务人员暴力相向的情形并不多见。近年来,随着外来移民不断攀升,再加上医疗改革不到位、福利税收政策漏洞频出,英国的优质医疗供给开始变得捉襟见肘。
有媒体人亲身体验,深夜到英国公立医院看急诊,往往要等上两三个小时。医疗资源供不应求,导致不少人无法及时就医、无法住进医院,可以说是英国医患矛盾的主要根源。2010—2015年,英国前财政大臣奥斯本削减了46亿英镑的社会公共服务开支,直接导致享受社会公共服务人口从125万减少到80万。然而在这5年间,老龄人口增加了15.6%。不仅加重了公共医疗系统负担,也为“医闹”创造了生存空间。
如何同时提高医疗供给的数量和质量,是摆在英国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而消除“医闹”,还需畅通患者的维权渠道。数据显示,美国每年约25万人死于医疗事故,德国的医疗事故死亡率高于交通事故丧生率,平均每年医疗事故达19万起,致死人员将近1.9万,即便如此,这些国家却鲜有“医闹”。原因在于,便捷的申诉渠道、科学的评估平台、专业的处置程序、合理的赔偿机制等等,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比如美国规定,医生对病人施治的医案、手术经过和开具的药方等内容细节,必须悉数交与第三方,从而避免了证据不足和相互质疑等棘手问题。一些国家还有二级处理程序,发生医疗事故后,方便患者选择第三方调解机构处置,这比诉诸法律、起诉医生要方便、快捷得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