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809|回复: 0

南平凶案呼唤公立“心理危机干预”

发表于 2010-3-25 20:55:2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23日上午7时20分许,一名中年男子在福建省南平市实验小学校门口手持砍刀,连续砍杀正在排队进校门的无辜学生,目前已造成9名学生死亡,4名学生重伤。

    从案件发生后当地各方面的反应效率,以及目前该案件信息公开的程度看,基本没有大问题。但是,9名孩子的生命已经凋零,他们的父母和亲人,肯定还沉浸在无
边的悲恸里。这样的悲恸会持续多久,实在难以预测。而其他受伤的孩子,这样惨痛的噩梦,会伴随年幼的他们多久,我们不得而知。

    就案件本身而言,13名孩子,都是无辜的生命。犯罪嫌疑人以无辜的生命作为发泄不满、报复社会的出口,罪不可赦。从报道中可知,经初步调查,犯罪嫌疑人郑民生原为马站社区诊所医生,因疑似患有精神疾病,作案动机为周边的人看不起他,婚姻不顺,辞职之后,另谋新职不成,觉得活着没意思。

    一个本该“救死扶伤”的社区诊所医生,蜕变成一个杀人恶魔,其间的个人际遇和心路历程,我们无从得知。而可以想见的是,如果他能够在平时的生活中,多得到一些被体贴、被关爱的温情,破坏性心理能被及时疏导;如果他不会遭遇婚姻的不顺,有一个幸福的或者说是稳定的家庭;如果他在辞职之后,能够顺利地再谋职业,有稳定的收入和一定的社会地位,悲剧,或许原本不会发生。

    但是,案件既已发生,便不存在“如果”与“假设”。换句话说就是,如果像郑民生一样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有着类似经历的人,在遭遇了家庭不幸、工作不在、世态炎凉等等际遇后,依然得不到制度的关爱与温暖,依然不能被及时心理疏导、忧惧得不到排遣的话,必然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破坏性心理。套用心理学的逻辑:这种破坏性心理指向自身时,达到极端就会出现自杀;指向外界时,达到极端就会报复社会。

    囿于传统和社会心理习惯等原因,我们社会依靠民间力量构建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多还处于零星、散乱和无序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有专家提出了由“政府出资”建立“公立”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设想:像120一样设全国统一的心理急救电话(2009年3月2日《中国青年报》)。发生在马加爵、杨佳、邱兴华、熊振林等人(以及现在的郑民生)身上的恶性案件一再告诉我们,这样的设想尽管有些超前,但各级各地相关职能部门,有稳步推进、逐步完善的必要。因为,构建这一体系的过程,一方面是转变社会心理习惯、推进体系完善的过程;另一方面,在体系完善的过程中,那些遭遇类似郑民生一样不幸的人,他们滋生的不同程度的破坏性心理,会被及时疏导。即使一时无法完备,公众也乐见时间表的规划——而这,当属对福建南平砍杀小学生案的最好反思。(李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