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53|回复: 0

觉知文化深处的心跳

发表于 2017-3-17 11:39:18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觉知文化深处的心跳(评论员随笔)
     人民日报:张 铁

  讲述中国的故事、彰显中国的美学、抒发中国的情感、关心中国的命运,才能击中中国人心中绷得最紧的那根弦

      

  历史并非匀速地流动,其湍急之处往往最为惊心动魄,哪怕仅有短短百日,也可谓大时代。近日,以戊戌变法、百日维新为背景的话剧《北京法源寺》,亮相第三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致敬中国话剧110周年。自2015年首演以来,这部“台词很密、内容很硬”的历史正剧,收获了市场与口碑的双好评,几乎场场爆满、一票难求。

  “庙堂高耸,人间戏场”,时代的十字路口,家国之忧、失路之悲、奋争之志、儿女之情,展示于七尺舞台上。改革的复杂与纠结,改革者的勇气与担当,群己、公私、夷夏、情理、常变……处身大历史中的人们,既有懦弱者、保守者、投机取巧者,更多有血性、有理想、胸怀家国天下者。深刻的心灵世界和鲜活的本真生命,在寺院、民间、庙堂交叠的时空中,汇入历史的洪流,让观众直感悲怆与沉雄之气扑面而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扎根脚下这块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文艺才能接住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北京法源寺》探求着一个民族的心路,恰如导演田沁鑫说,此剧寄托了她于中国文化的“觉知”。所谓觉知,正是对脚下这块土地清晰而坚定的认知。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有着自己独特的心理和文化结构,惟有在这样的觉知之上,讲述中国的故事、彰显中国的美学、抒发中国的情感、关心中国的命运,才能击中当下中国人心中绷得最紧的那根弦。

  有觉知,方有正念正行,方有艺术生命力。不管是舞台也好、银幕也好,对历史甚至现实的展现,都并不排斥想象与虚构。如果艺术的创造是在历史的、精神的大逻辑之内,是在情感的、行动的小逻辑之中,就是合理的,也就可能成功。比如《北京法源寺》中谭嗣同与袁世凯的古庙会,临变一搏,命定的悲壮、个性的对撞,尽显于此。好的作品,需要与民族之精神与时代之风貌契合,提取出历史中最有价值的东西。这不仅是一个艺术或者市场的问题,更是文艺观、历史观、文化观的问题。

  谭嗣同在如柱灯光下慨叹,“看明月天山外,苍茫云海间。风景不殊,山河尤是,人民小康”,当此之时,每每全场寂然,潸然泪下。而当他平静地拒绝逃亡,台词也扣人心弦:“这局棋里,有一步死棋,就是我。”感人心者,是灼热的理想主义,是炽烈的家国情怀,是属于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心史心声。觉知,伴生的是因理解而生的同情,因同情而生的激情。优秀的文艺作品,表现方式可能不同,却无不让人感受到对这片土地以及生活在其上的全部人民深深的眷恋与热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