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丁玲最后一任秘书出版丁玲传记 学者评其为“史传”
我要评论
2015年07月09日 16:27:17 来源: 新华悦读
评论0
打印
字大
字小

丁玲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风云人物,她的作品数次引领文坛风骚,但她的人生也曾几度坎坷、荣辱相伴。近日,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丁玲传》以翔实的资料记述了丁玲从出生到病逝的传奇人生。
本书的作者是丁玲的最后一任秘书王增如与其丈夫李向东。夫妇二人多年致力于丁玲研究,曾出版《丁玲年谱长编》《丁陈反党集团冤案始末》等重要著作。王增如曾在丁玲身边工作多年,亲闻亲历了丁玲晚年一系列重要事件,并参与采集、整理了许多丁玲的第一手史料,包括对丁玲的录音采访,丁玲的书信、日记与文件,以及以前未曾披露或未受到关注的创作手稿。作者反复阅读这些一手资料与丁玲的全部作品,由文及人,深入贴近丁玲复杂丰富得内心世界。
丁玲以“飞蛾扑火”般的执着追求理想,虽历尽坎坷大起大落,但矢志不移。这本书是深入了解中共党史和现代文学史的一条重要线索。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几十年文艺政策的演变,胡也频、瞿秋白、毛泽东、彭德怀、冯雪峰、王震、康生、周扬等一系列党内领导干部的生活和关系的细节,都通过丁玲个人的曲折经历表现出来,值得玩味。
尽管丁玲的一生经历复杂,但作者在写作时力求平实,用一种“平民化”的视角记录和描述丁玲的一生,既包括丁玲与一些重要人物的人际关系和重要事件,也包括日常生活的饮食起居行止,以及主要活动场所的历史氛围,这些都在传记中细致呈现。
在7月4日举行的《丁玲传》出版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认为,这一版本的《丁玲传》在史料的翔实完备性和事实的准确可靠性上,大大超越了既往已有之作,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同时也具备很强的可读性。
>>>专家研讨观点摘编<<<
鲁迅博物馆原副馆长陈漱渝:
“《丁玲传》是一部史传”
自古以来传记很多,西方把传记分为英雄传记、平民传记、作家传记等等。如果按传记性质分,我觉得《丁玲传》是一部史传。史传特点就是帮助读者正确认识历史,认识传主的一生,在写的过程中强调客观,准确的追溯历史,把传主一生的脉络、特别是有利于揭示认识本质和传主心灵的东西要绝不放过。史传作者都有一个追求,就是拼史料,谁的史料新、严谨,特别要多提出一些原汁原味、原始资料。只有多提供原始资料才能再现那个历史的原生态。
《丁玲传》最大特色可以说史料齐备而新鲜,引了那么多公开出版物,作者特别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的材料是我们一般搞研究的弄不到的,比如说丁玲的谈话录音我也没听到过,丁玲跟亲友之间书信我也没看到,还有1946年7月15号雪峰跟丁玲的信,表示他们之间深沉而隐秘的情感。作为传记作者对传主采取什么态度,无非是三种,一种是顶礼膜拜,还有一个是负面消极,李向东和王增如对丁玲的态度是同情的理解,不护短也不赞美,他们是引导我们把丁玲放在特定情景当中让我们去理解她。
中国现代文学馆原副馆长吴福辉:
“《丁玲传》的某些部分可以指向未来”
这本《丁玲传》读完的时候觉得这本书写的干净,干净里面包含什么?陈漱渝说了材料的使用、材料新,很难获得。我下面要讲作者怎么使用这个材料,这是这本书很重要的特点,因为材料之多,在所有的传记里面也是突出的,我估计能超过一半以上的文字都是引用的。这种引用很容易带来沉闷,读者读不下去,全是引用,读起来比较沉闷,写的比较拖沓,很容易这样的,但是很奇怪,我没有这样的感觉,觉得每部分都写得干干净净,材料浓缩了,已经选择又选择了,给我感觉是这样的。所以整个传记读下来觉得很洗练,不拖沓。
由于资料性很强,史料运用得法,所以这是一本可信度很强、客观性很强的传记。客观性还带来什么问题?读者读的时候有想象的空间,因为不是写的每个材料之间那么紧,所以有想象的空间。甚至于这本书有些问题不是现在都能解决的,我觉得我们现在的人能认识丁玲,那一多半了,还有一部分未来去认识,而这个书为未来读者的认识也做了准备,我不写那么满,我把基本材料提供了,有些材料怎么看是你们的事,未来的事,这个很好,这本书某些部分可以指向未来。
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阎晶明:
“丁玲度过的是非文学的一生”
这本书概况了丁玲的精神,向东跟王增如对她的定义是“飞蛾扑火”,我觉得非常准确,当然一个成语用到她身上有一些歧义。给我最大印象是丁玲是一个作家,但是度过的是非文学的一生,应该说她人生的跌宕很大程度上是个人性格所致,既是个人选择的经历,更是不可摆脱命运的激荡,你会感觉到每次辉煌都是下一次的伏笔,下一次的开始,无论是创作上、职务上,只要得到了就会马上有更大的风险。这些既是中国知识分子很多人经历的共同性,也有个人的特殊性。
读这本书传记另一外最深刻的印象是,尽管丁玲度过了非文学的一生,但是对文学的热爱,对文学的执着,向往,以及作品本身的文学品质,是直到今天还让我们去大说特说,还让我们回忆和写传记的主要原因。所以在任何时候,可以感觉到她并不想得到文学之外的东西,但是要当成责任担起来,内心里面期望的还是自己的创作。
知名评论家、学者、近代史研究者解玺璋:
“作者叙述有节制,带感情而不滥情”
我读《丁玲传》之前其实对丁玲的认识都是碎片化的,比如说读过她的莎菲女士的日记,我觉得她是五四时期新女性代表,代表女性色彩的作品,这是一个印象。我一直在考虑一个问题——传记的可能性。就是说按照我的理解传记就是以文字叙述方式重新建构一个人的人生,传记同时具有文学和历史的双重属性,说起来简单,但是做起来很麻烦。我觉得传记一方面准确无误描述传主平生的事实证明,要加以阐释和解读,更清晰展示传主的性格特点和内心活动,这个东西里面的分寸怎么把握很微妙,这里面我觉得真实和真相,传记作者客观理性真实态度是传记成功的条件,如果不具备条件要完成一个传记是不可能的。在这本书里我觉得作者的叙事态度是客观而理性的叙述态度,叙述是有节制的,不像有些传记作者是特别富有想象力的那样一种东西。有人曾经问过我,写传记是不是应该带有作者自己的感情?我想应该是带有感情,感情是应该有分寸,不是滥情的。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何吉贤:
“丁玲身上体现了现代的精神品格”
有人提到丁玲是现代中国革命是相向而行,在我看来,导致丁玲与中国革命相向而行,就是丁玲身上体现了现代的精神品格,我自己觉得丁玲是纯粹的,五四的女人。个人的禀赋、早年的教育都是与五四时代密不可分的。她的反叛、走出家庭,家庭安排的婚姻,作为女性个人独立自强,对自由恋爱婚姻,跟纯粹的理想主义等等都是无不带有五四烙印。
《丁玲传》这本书中作者一再提到丁玲身上的反叛、骄傲的性格,这也是时代的品格,这种品格也必然与革命相遇。那么与革命相遇是精神性的或者是文学性的。在丁玲自己表述当中很少说阶级、民族、革命这些概念,更多的说,尤其是1949年之后中国、创作纯粹结合,以及知识分子自我改造,我们怎么样理解角度,我觉得与发源五四的命运共同体是相关的。因为我们知道改造本身有更多的是与思想、感情、精神性的东西相联系的,因此在丁玲言论当中另一面又是注重实践,做具体的事情,也是贯彻于从30年代一直到80年代去世与文学活动相伴随的,我觉得这些都是跟她的作品她的由五四发展以来的现代精神品格相联系的。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副总编辑马汝军:
本版《丁玲传》做到了三个严谨
首先是逻辑上是很严谨的。首先作为一个女性,作为一个有坚定理想的女性,同时又是有坚定理性的女性作家,作者始终把丁玲放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按照多维度考察,这样一以贯之的态度是这本书能够成功的主要原因,这是一个主导的思想。
第二个是考证严谨,这本书重点对日期、史实、机构等做了认真的检查,在检查的过程中也发现了小的瑕疵,在整个史料运用上感觉二位作者很用心,用了大量没公开的日记、书信,包括录音材料,一手史料加上严谨考据是成功的关键。
第三个是作品叙事严谨,叙事的严谨比较难做到,因为二位跟丁玲有着诸多交往,难免情感上有倾向性,但这本书里面二位作者以严谨态度,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去叙事,尽管可能写着写着就会流露出情感性的东西,但是在这本书里更多的是真实的故事。
【纠错】 [责任编辑: 王志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