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发展:整合“鲁风运河”文旅资源
运河文化是枣庄旅游最大的优势,也是全域旅游发展的利好资源,如何做好运河文章,一直是枣庄旅游人的重要课题。近年来,枣庄以建设“鲁风运河”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为统领,深度整合历史文化及生态资源优势,促进文化旅游行业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链发展。积极参与全省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强化运河明珠·生态枣庄城市旅游品牌建设,大力推进文旅融合、产业融合,开展旅游品牌培育工程,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极大促进了城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王玉珏介绍,枣庄段运河是大运河山东段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京杭大运河上唯一一段东西走向的航道,联通微山湖,文化底蕴深厚,旅游产品较为成熟。“近年来,我们按照错位发展的原则,科学布局‘鲁风运河’品牌的核心项目和配套项目,并把文化建设与旅游项目结合起来,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底蕴,持续实施精品景区发展战略,让龙头景区、重点项目做出文化内涵,彰显文化特色,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和生命力。”
为此,枣庄提出了“做精‘一核’、打造‘三极’、建设‘两带’”的发展思路。“位于京杭大运河畔的台儿庄古城历史上是重要的漕运枢纽、水旱码头,不同的文化在此汇集,为此,我们重建台儿庄古城,融八大建筑风格为一体、七十二座庙宇汇于一城,让古城在原有面貌、形态、规制等历史的基因上复活起来,再现了南北交融、开放包容的运河文化。”李晓红说,为了满足游客的多元化、个性化、品质化的需求,枣庄依托自然资源禀赋,以台儿庄区(古城旅游区)、滕州市(微山湖湿地旅游区)、山亭区(抱犊崮·熊耳山旅游区)为三极,持续加大景区建设投入,深入推进景区提升工程,让游客在品味运河文化的同时,融入大自然、感受大自然。
做足全域旅游文章,融合发展是关键。据了解,枣庄充分整合运河沿线旅游资源,重点推进运河湿地、涛沟河湿地、双龙湖湿地、南水北调水利风景区、万年闸水利风景区、南闸渔村等建设,做好近水亲水戏水文章,积极开发运河特色旅游产品;同时,辐射沿运河周边乡村旅游景点,围绕“运河人家”“湿地渔家”“榴园人家”“山乡人家”“森林人家”乡村旅游品牌的培育和打造,推动柴胡店梨园乡村公园、翼云湖片区、永安南部山区等11个乡村旅游集聚区连片发展,打造了一批生态宜居型、历史文化型、特色景观型、产业集聚型的旅游小镇和旅游特色村,带动乡村旅游全面提质升级。全市已培育形成省级旅游强乡镇29个、特色村60个、工农业旅游示范点61个、星级农家乐275家。
值得一提的是,在全域旅游发展过程中,枣庄大力推动环城市游憩带建设,立足构建“一园三镇五点”乡村旅游发展格局,规划建设了总长200多公里的中心城区环城绿道,将沿线景点串珠成链,科学布局休闲健身、农家乐、采摘园、游步道等要素,加强12处旅游驿站的业态配套和服务管理,增强人性化、舒适度,打造“慢游枣庄”旅游新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