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50|回复: 0

人皆可以为“楷模”

发表于 2017-3-19 15:33:5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人皆可以为“楷模”

来源:求是网  作者:陈长亮  

    北宋孙奕《履斋示儿编》:“孔子冢上生楷,周公冢上生模,故后世人以为楷模。”历史的长河中,每个时代都有楷模,从周公到孔子、从司马迁到班固、从魏征到文天祥、从焦裕禄到孔繁森、从雷锋到李素丽,纵时间流逝亦难掩楷模之光芒。诚如鲁迅先生所言:“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楷模的精神与浩然正气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精神脊梁之所在。
    孟子云:“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曰:“涂之人可以为禹”。就人性而言,主性善者强调培养善性,主性恶者倡导化性起伪,无论性之善与恶,最后殊途同归,其本质则是人性向善。因此,孔子感慨“唯上智下愚不移”,这也让我们深思,何以成楷模?
    “人到纯乎天理方是圣,金到足色方是精。”阳明先生以精金喻圣人指出,“盖所以为精金,在足色而不在分量。”这就是说,判断一块金是否是精金,只会考虑它的纯度,而不会考虑它的轻重,无论是多轻的金,只要它的纯度达到了就能成为精金。推而广之,就个体而言能否成为楷模,不论学识,更无论岗位,只要他是存乎天理的,我们就可以说他是楷模。
    又逢雷锋日,很多地方学雷锋活动面上搞的风风火火,连日来爱心扎堆、跟风学雷锋等新闻不断见诸媒体,本是应该鼓励和提倡的好事。可是“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这也是对当下有的单位“应景式”、“一阵风”学雷锋现象的真实写照,不可谓不尴尬。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细照笃行,我们与楷模的差距,就在于能否做到“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暗含两个层面,一是从外到内,注重自省,二是从内向外,强调实践。而问题是很多同志“鹦鹉学舌”,只学其表,不得其意。雷锋之所以成为楷模,就在于平凡岗位也不忘初心,用实际行动践行服务他人之心。若以禾苗比人心,能否做到“春播一粒粟,秋收万颗种”,关键在于有无足够的营养,最忌是揠苗助长。雷锋精神之长青就在于根植于信仰,若无信仰之灌溉,雷锋也不可能做到一以贯之。遗憾的是,很多同志的初心缺乏信仰灌溉,要么为物欲所弊,逐渐失去了水分,直至枯竭,要么一曝十寒,作辍无常。
    人皆可以为“楷模”,关键在于修心。“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修心的功夫就在于,用“本体至善之初心”去拒斥自己在行为过程中受到的外界物欲的影响。越是简单的人,才越是纯粹的人,能够达到至善的境界。我们说“大道至简”、“无欲则刚”,就是心性的最高境界。在复杂的环境中,每个人的心灵难免要沾惹灰尘,使灵性被掩盖,明智的人能够省察自己,每天减除外界沾染给心灵的浮躁和物欲。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伟大的时代成就楷模,伟大的时代更呼唤楷模,需要的更多像雷锋同志一样的楷模,能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贡献。楷模不分大小与轻重,重要的是能否做到金到足色方是精,做到“惟精惟一”。用心与楷模同行,用信仰灌溉初心,用行动践行初心,你我皆时代之楷模。
    (作者单位: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大渔街道党工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