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50|回复: 0

何冰谈信:“一费劲儿的事咱们就珍惜”

发表于 2017-3-19 17:30:58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何冰谈信:“一费劲儿的事咱们就珍惜”

作者: 采访: 南方周末记者 李邑兰 受访: 何冰(北京人艺演员)

“用电脑敲出来的字,绝不如用钢笔在台灯下写出来的用心。”何冰说。(节目组供图/图)
(本文首发于2017年3月2日《南方周末》)
何冰在读信节目《见字如面》中一共读了12封信。有他读得很过瘾的,比如1924年,郁达夫写给沈从文的信。当时郁达夫已经成名,而湘西青年沈从文还是个只身到北京求学的穷小子。绝望之下,沈从文写信向郁达夫求助。郁达夫请沈从文吃了饭,饭间畅聊后,郁达夫很感慨,写了一封给文学青年的公开信:“平素上我这里来的朋友很多很多,可是我的力量太薄弱了,可怜的朋友太多了,可是近来弄得我自家连一条棉裤也没有。向你讲这一番苦话,并不是怕你要来问我借钱而事先预防,我不过欲以我的身体来做证据,证明目下中国社会的不合理,证明你的那种想以大学毕业的资格来糊口的见解的错误罢了。”
也有何冰读不下去的信,那是编剧蔡春猪2011年写给自闭症儿子喜禾的一封信《那天,你被诊断为自闭症》:“专家拿了张表,让我在上边打钩打叉,表上列了很多问题——是不是不跟人对视?对呼唤没有反应?不玩玩具?符合上述特征,就打钩。每打一个钩,都是在你父母心上扎一刀。儿子,你也太优秀了,怎么得这么多钩?”念到此处,何冰哽咽,但他迅速收起自己的情绪,继续读下去。“我问专家,怎么治呢?专家去繁就简,一言二字,无方……”何冰也有孩子,他看得到蔡春猪戏谑的语气之下,那颗难过到头的心。
(以下为何冰自述)
说蒜的问题,说饺子的问题
参加《见字如面》,我没犹豫就答应了。因为我觉得朗读这事第一我能干,我是个话剧演员嘛;第二,它跟文字有关,能传播的东西是不一样的。当然不是说其他综艺不好,传播娱乐也很好,但你也得有文字的,这样生态才健康。
去录的时候,挺过瘾的。你会发现几十年前乃至几千年前人写的信,跟现在的观众还是有很多共鸣的地方。
我读郁达夫写给沈从文那封信的时候,回到民国时代,你会发现那会儿的大学生跟现在没什么区别,毕业即失业;然后没过两天,又回到了得诺奖之前的莫言那儿,你会发现,莫言是那么朴实,那么愿意过农民生活的一个人,他跟他爸爸写信,说的是蒜的问题,是饺子的问题。一会儿在这个时代,一会儿在那个时代,一会儿是这个人,一会儿是那个人,这些人逐渐向你走近,很多时代能跟今天有所观照,就好像生活在我们面前。
对我来讲,最难读的一封信是蔡春猪的那封信,当时我跟关正文导演要求把它换掉,他也确实给了我另外一封。可到现场后,他说你还是帮我读一下得了。我说这封信太难读了。因为我也有孩子,你想想,孩子得了这病,做父母是很能体会的,可他写信的时候,是用非常戏谑的口吻写的,他把那个很悲伤的心情尽可能地掩藏,可你还是能看得出来。我觉得他是难过到头了,就用了些很痞的话,但我知道,他不那么写就写不下去了,实际上真是往心里扎。
在现场操作的时候,我就觉得有点困难,就那么几分钟的时间,弄不好就糟践人家这封信了。
说实在的,对于好的文字,我是极为尊重的。我是尽可能把文字搁前头,朗读者自己不要过多地去涉入表演,要去体验,体会这个心情,更多的是传递文字之美,而不是说处理之美,因为一旦进入处理之美,那不就成话剧了吗?
我录的时候就知道这节目应该不错,但它也不会更火。你想,如果说这节目的收视率高过了那些娱乐综艺节目,那我们这个社会就变成彬彬有礼的社会了。所以这节目也就这样,看这节目的人就是那些守规矩,或者说已经想守规矩的人了,所以它一定不是大众的。
明知道信的内容,仍然打不开
我确实有阅读习惯,每天拍完戏回家,睡觉前最后一件事肯定是阅读。这几年读得比较多的是物理、宗教、哲学,最近又在看小说了,有一个匈牙利的作家叫马洛伊·山多尔。
读作家的书跟读作家的信,阅读体验是不一样的。信跟信还不一样,咱们得判断,他写这封信的时候,是不是知道自己的信会被别人看到,尤其是那种他不认为这封信后来会被公开发表的,很能帮助我们去理解一个人真实的内心。比如说郁达夫写给沈从文那封信,你看他的诗,那么温柔,再看这封信,有时候觉得跟他的文字是对不上的,好大的脾气,火大了去了。
对我个人而言,收到最重要的一封信,是中央戏剧学院在1987年发给我的一封录取通知书,这是拯救性的,是改变我命运的一封信。如果没这封信,就真不知道会什么样了。那时候也是我唯一一封,明知道里边是录取了,仍然打不开的一封信。那天下着大雨,我手真的抖,确实抖,我现在想起那封信还很激动。你能收到信,就意味着你被录取了,我已经知道了,可确实打不开,真是打不开。
我自己写信,要说挺重要的一封信,可能就是小时候给我的女朋友、后来的老婆写的小纸条吧。那连封情书都算不上,就写个小条,大意是明天晚上一块儿上晚自习。我不知道现在的小男孩是怎样的,我们那时候,尤其像我这种人,会措辞的,有自己对自己内心的描述问题,有自己的形象塑造问题,甚至你的字体就是你本人,粘着血带着肉。
高中生那会儿就想进入社会,自己觉得自己是大人。每个人都有一个笔记本,参加运动会,或者参加朗诵比赛、作文比赛认识了一个人,就让对方在笔记本上写下张三、李四,109中学几几班,家住哪儿,记得倍儿细,这就建立了一个联系,就给对方写信,人家也真回,为什么呢?你每天出学校门的时候,门房那儿摆着一封你的信,就会觉得自己特像大人,我社会上有关系。
那时候经常互相交流一些看法什么的,小孩不懂事,没什么自己的看法,都是学来的,特别装大人。但是人跟人学得不一样,有的学得高,学雪莱的诗、叶芝的诗,给你吟两句;有的一看就是听他爸妈晚上聊天,拿来就使。
我1987年上大学,上大学期间,周围人都一直还是常写信。大学毕业以后,很多人有了BP机,一有了BP机就完蛋了,这事儿就结束了。
我现在好多年不写信,但收信还是常事,是观众来信。大多数给你写信的观众都是好话。难得的是,你觉得他们看得真细。看信的时候,你老觉得自己演得不够好,下次得更好好地演,要不然真对不住人家,人家真拿你这当回事了。
我还是挺缅怀书信年代的。用电脑敲出来的字,绝不如用钢笔在台灯下写出来的用心,个人的那种严肃认真的程度就会不一样。用笔写字这个事费劲儿,一费劲儿的事咱们就珍惜,就怕什么事都不费劲儿。
而且,写信也是一番文字训练,那就是写一篇小文章,我们在写信的同时,就是在审视自己的内心。严肃的程度不一样,内容就不一样,心情就不一样,文字的质量就不一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