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作者 山西运城河津石油分公司 柴小军
馋嘴是孩子的天性。我的童年时代,温饱问题尚且让长辈犯愁,哪能像现在的孩子零食当主食吃。于是,野菜、槐花、榆钱,这些野生的食材经过长辈的妙手加工,成为我们解馋的食物。然而,大自然在春天才能赐予的这些食材满足不了晋南人对于面食的嗜好。
我的祖母有一手烙锅盔的绝活。原料是普普通通的红面(小麦面粉中的三茬面,质量最差)或者玉米面。时至今日,回忆起来依然觉得余香满口。
祖母有一只大铁炉,上部是宽敞的圆形炉膛,前部是凸出的方形炉口,后部是梭子样的烟道;底部呈圆台形,用以存放炉灰,在圆台的基部,有三只炉脚。大铁炉静静地蹲在祖母屋前的棚架(乡下叫做饭厦)下。所谓的棚架是用木棍搭建成的小棚子,顶部覆以麦秸,以遮阴凉。
祖母在面盆内一通忙碌后,找几张黄白色的玉米皮,划根火柴点燃后放入炉膛,再将从院角的柴火堆抱来粗细不一的柴火按照先细后粗的顺序一层层码起来,蓝色的烟气丝丝缕缕氤氲开来,缓缓爬上棚顶。将铁鏊子架在炉子上,用油刷子浅浅地抹一遍,将擀好的圆形面团放上去。炉子的旁边有一只风箱,风箱的出风口与铁炉子下部相通。祖母安排一位孩子拉动风箱,加大火力,经过铁铲子数次翻转,锅盔的两面渐渐由白转黄,由黄转红,缕缕香气弥漫了小院,贪玩的堂兄弟闻香而至,蹲在棚架四周垂涎三尺。此时已不用添加柴火和鼓动风箱,灶膛的余火足以完成最后的工序。祖母取来菜刀,将圆形的锅盔切成大小匀称的八块。这些三角形的锅盔再三三两两自由组合,全部尖部朝上,弧形的边缘贴着鏊子。渐渐地,香气愈来愈浓,有孩子跃跃欲试要抢着吃了。
满脸慈祥的祖母,先掰一小块尝尝生熟,接着分给孩子们每人一块,其余的被盛入容器内。掰开暄腾腾厚达15mm的锅盔,一层层的,像极了千层饼,层层有香软的葱花,粘在锅盔外面的黑色或白色芝麻更让它魅力四射。咸咸的椒盐味、鲜鲜的葱花味、香香的芝麻味,不断挑逗着我的味蕾,我将金黄色的锅盔捧在手中,用意念强制自己放慢咀嚼的速度,尽量让香味在口腔中多停留一会。接着第二张锅盔又开始制作了。做好的锅盔晾凉后存放在祖母的板柜内,加上一把锁子,或者放在筐内,盖上苫巾,挂在高高的屋梁上。随后的日子里,哪个孩子胃口不好,抑或哪个孩子表现好,祖母会犒劳他一块。
如今的生活越来越好,但是忆起祖母制作的锅盔,我觉得依然是一生一世的美味。只是这种原料粗粝,能让我的味蕾幸福得想哭的食品,只有在梦中才能品尝,祖母已过世10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