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13|回复: 4

也说“死记硬背”

发表于 2017-3-20 11:27:0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也说“死记硬背”(大地漫笔·编辑丛谈)
2017-03-20 周舒艺

  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火了。中国传统诗词再次走入大众的视野,引发热议。选手们扎实的诗词储备量,让很多人惊叹。不过,也有人认为,这种形式考查的就是选手们“死记硬背”的能力,并不能代表他们自身的文学素养有多高。


  对此,本届《中国诗词大会》选手彭敏是这么认为的。他说,“很多人会去看各种诗词鉴赏类的书,我觉得都属于舍近求远。庞大的背诵量,才是学习古典文学的不二法门。也许有人会说这是死记硬背,但只有这样,这些东西才会真正融入到一个人的灵魂和血脉深处,并且潜移默化地塑造了一个人的精神气质和灵魂质地。有背诵量做基础,再去旁及其他鉴赏和史料类的书,就会事半功倍。”


  说到“死记硬背”,不少人或许立刻会想到学生时代的语文课,最怕看到的就是课文后面“背诵全文”四个字,而古诗词、古文名篇一般都会要求“背诵全文”。可是殊不知,背诵正是提高语文水平、古典文学修养的基本功。没有背诵做基础,何谈其他?


  基本功这件事情,对于一个人来说其实很重要。做好任何事情,都需要建立在一定的基本功之上。


  这些日子,正在读作家穆涛的文化散文集《先前的风气》,里面有一章专门写“匠”。作者认为,“匠”就是指技术扎实,“匠心”则是指娴熟之后的巧。作者举了两个古代的例子。一是庄子,他就很重视基本功过硬的人,所以有匠石运斤和庖丁解牛这样的故事。另一个是明代画家仇英,他的仿画《清明上河图》与原作区别很大,但也是珍品,仇英的模仿之作创出新意,靠的就是扎实的基本功——画作在结构上的巧夺天工。恰好,今天的大地副刊上也有一篇与匠有关的文章——其貌不扬的木匠老梁,靠着扎实的技术不仅在单位里立了足,而且赢得了别人的尊重。


  的确,迅速变化的社会现实,使得焦虑于被时代淘汰的人们,常常忙于追赶变化,而无暇顾及其他。但是当我们回过头来,审视所走过的那些路时会发现,若是做好了知识的长期沉淀和技能的扎实积累这样的基本功,便真是应了那句老话“以不变应万变”。


  其实曾经的我,看到“背诵全文”四个字也是极为发怵的。可奇怪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从事这份天天与文字打交道的工作后,却越来越感受到当初那些“背诵全文”给自己带来的益处。只是后悔,当时为什么没有多背诵一些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3-21 10:06:08 | 查看全部
死记硬背多了,年龄变大了,阅历增加了,就变成自己的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3-21 10:06:13 | 查看全部
谢谢乔老师的精彩分享问好老师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3-21 16:26:39 | 查看全部

回 楼主(dqqjk) 的帖子

感谢乔老师的精彩分享!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3-21 16:26:49 | 查看全部
问好乔老师!周二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