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新华网贵阳3月21日电(通讯员 王杰)今年以来,黔西县突出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各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以“创新发展,同步小康”为目标,大力实施“党建+”模式探索党建扶贫新路,坚持在扶贫攻坚中抓好党建,用抓好党建保障扶贫成效,实现了扶贫开发与基层党建的“双推进”。
    以“党建+支部”巩固执政基础,建强村级党组织。黔西县紧扣脱贫攻坚战略部署,着力建优建强村级党组织
    一是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契机,不断加强基层党建工作,抓好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一事一议”、村务监督等制度,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
    二是大力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按照“一村(社区)一策”以及“五个明确”(整改内容、工作措施、时限要求、整改目标和责任人明确)的要求,采取县级领导挂帮、组织部门领导包保、乡镇包保领导、第一书记帮扶方式,科学分类,“挂图作战”,集中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严格党内组织生活,建立数字档案,规范“三会一课”制度,实现对基层软弱涣散党组织的晋位升级。
    三是夯实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选优配强脱贫攻坚带头人,注重从年轻化、多元化,经济型、发展型,敢作为、能作为等方面打造一批战斗力强、凝聚力强的村级党组织队伍。
    以“党建+贤能”聚拢各路人才,探索新型扶贫模式
    推进精准扶贫关键在党、关键在人。我县坚持把扶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积极落实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
    一是强化对脱贫攻坚的智力支撑,全县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引进高层次人才130人,组建15支圆梦小康专家服务队100名专家深入村寨开展各类帮扶活动。选派188名科技人员入驻贫困村开展“一对一”科技包村服务,号召120个企业主动参与扶贫捐赠和结对帮扶。整合交通建设、饮水工程、卫生事业等项目资金,大力实施产业扶贫、教育扶贫、设施扶贫、生态扶贫、社会扶贫等。
    二是组建202个驻村工作组,选派1010名驻村干部和197名第一书记进入扶贫一线,并从农商银行选派76名业务骨干到贫困村兼任金融书记(主任助理),确保贫困村帮扶全覆盖。同时,采取“1+1”、“1+X”的形式,组织7110名党员、84个县直单位党支部与贫困户、贫困村进行结对帮扶;
    三是深入实施“十百千万”工程,县领导带头走村窜寨,3500名干部主动与贫困户认“穷亲”,“夜访农家”拉家常、话发展,打造“一核多元”农村基层组织服务体系“升级版”,切实解决好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四是深入实施农村“领头雁”工程,采取“回原籍”的办法聘任一批“名誉支书”,充分发挥各界成功人士投身脱贫攻坚作用。
    以“党建+资源”激活村企产业,做好强村富民工程
    扶贫开发并非一味地“输血”,扶钱扶物式扶贫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个别贫困群众的“等、靠、要”思想。要是要不来富裕的,等也等不来全面小康。我县在扶贫工作上整合各方资源,引导群众自力更生,实现自我“造血”功能,从而稳步脱贫。
    一是激活脱贫“内生动力”,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大力争取实施水、电、路、房和环境改善等项目建设,整合8335.97万元资金,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林泉镇清塘村、卫星村,甘棠镇大寨村等一批“扶贫示范新村”,涌现出洪水乡解放村、新仁乡化屋村等乡村旅游扶贫攻坚示范点。同时加强致富先进典型、脱贫成功案例宣传,立标杆、树榜样,先富带动后富,达到树立一个带动一片的良好效果。
    二是增强脱贫“外部助力”,依托农村党员示范实训基地对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开展大规模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为贫困群众提供发展的技术保障。同时,依托以“煤电一体化”为主体的工业园区和各乡镇返乡农民工创业园,选派160名党建指导员入驻企业,划拨专项资金25.8万元,有效促进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两个覆盖”,帮助群众实现“家门口的就业梦”。
    三是深化“三变”改革,探索“三变+五联”模式,推动农户、村级组织、合作社(企业)实现“抱团发展”,成立合作社500余个,组建“富民党总支、产业党支部、特色党小组”联建模式,采取“支部出思路、党员当大户、能人进支部、群众共致富”等做法,把组织建在产业链,把党员能人聚在产业链,积极发挥村级产业带动精准脱贫的作用,
    目前,全县200个村(社区)有集体经济积累,为进一步推进强村富民奠定了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