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57|回复: 0

“25岁中年危机”不过是为了得到一个拥抱

发表于 2017-3-23 15:15:4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作者:陶舜 来源:中国青年报
  “25岁中年危机”就是社交网络时代的青春伤痕文学——它由网民共同创作、集体传播、自我赏鉴,在自己的群体里面形成了一个闭环。展示伤痕就是渴望安慰,正如在朋友圈晾晒受伤,是为了得到一个拥抱——哪怕是虚拟的表情包。
  近期在中国网络上出现了一种很有意思的现象,许多80后90后纷纷自嘲为中老年人,以至于“25岁中年危机”竟然成为一个热词。
  这个热词的走红,是一次成功的网络行为艺术。最初它是打着权威消息来源的名号出现的。《新华每日电讯》的一篇文章被巧妙地修改了标题,社交网络上的文章据此进一步发挥称,根据幸福感,青年被重新定义在“15岁到24岁”。其实,相关报道的原话是这样的:“澳大利亚人的幸福程度或生活满意度随年龄变化呈一条U型曲线,高峰处于15岁至24岁之间和75岁以后这两个年龄段。”
  假设上述关于幸福感的描述属实,并且适用于世界各国人民,那么25岁到74岁之间就是幸福感相对低谷的时期,称它为“中年危机”,从情感上似乎也说得通,并且具备触发网络流行的条件。观点够粗暴,逻辑冲突性强,你肯定不信,却又很愿意假装相信并进一步通过在网络上调侃和分享它。
  24岁以下的年轻人对于“变老”的浅浅焦虑是有的——只不过跟真正的中年人害怕变老不一样,他们的焦虑集中体现为“不想长大”,所以“25岁中年危机”有“真”的一面,正因为如此,所以这句明显导谬的结论反而得到了无厘头式的追捧。
  25岁能算中年吗?惯常语境下,谁都不可能说那是中年。从中国通常的受教育年龄看,22岁本科毕业、25岁硕士毕业,仍是主流。但的确,漫长的教育经历消耗掉了一个人最富有青春激情的时光,处在这个年龄段的人,一方面年华逝去,都想惜取少年时,另一方面又尚未经历社会生活,很容易为赋新词强说愁,从这个意义上讲,“25岁中年危机”就是社交网络时代的青春伤痕文学——它由网民共同创作、集体传播、自我赏鉴,在自己的群体里面形成了一个闭环。
  展示伤痕就是渴望安慰,正如在朋友圈晾晒受伤,是为了得到一个拥抱——哪怕是虚拟的表情包。对“25岁中年危机”的自嘲与调侃,掩饰不了一代青年柔弱的内心,他们作为一个群体,尽管还没有正式步入社会历史舞台,但跃跃欲试的心态已经显露,然而面对时光,他们有着和前几代一样的焦虑,甚至更为焦虑。“25岁中年人”是不想长大的,矛盾的是,当他说出“不想长大”的时候,亦同时瞥见了青春的背影。“25岁中年危机”的自嘲,是希望透过假装地确认慢慢“自我确认”,中年尚未到来,但早晚是要来的,请给我安慰。
  卖萌有两种,一种是正向的卖萌,所以在网络上,婴幼儿表情包和幼稚化倾向都很受欢迎,还有一种是反向的卖萌,把某种趋势极端化给人看,希望有人出手来阻止这种趋势,进而得到心灵的安慰。“25岁中年危机”属于反向的卖萌,它和“空巢青年”一道,精妙地刻画了一代青年的生存状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