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坚强,是乌云遮不住的太阳
他是不幸的,从不到三岁脑瘫,20年来伴随的是无边的寂寞与孤独;他是幸福的,有温馨和睦的家庭,有无数热心人的帮助;他是脆弱的,经受了太多的磨难与坎坷;他是坚强的,用不到6年的时间,自学成才,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翱翔。
每一个第一次见到他的人都会有一个同样的感受:震惊,每一个和他握别的人都会自然而然地被他吸引而喜欢和他成为朋友,并因他的坚强而对自己的人生重新思考。
“暖阳高悬冰封开,轻风拂面燕归来。百花怒放争艳丽,大地铺绿心畅快。”这是一首题为《咏春》的小诗,发表在淄矿集团埠村煤矿《梅香》杂志2009年第2期第18 页上。诗歌的作者就是他。历经23年的岁月,在与命运抗争之后,他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处女作。对于正常的普通人来讲,这算不得什么,而对于他则是心血和智慧的结晶。他的名字叫刘冰。
因为早就知道刘冰的名字,不久前的一天记者有幸走近了他。
刘冰的家和他本人
刘冰的家住在山东淄矿集团埠村煤矿万华水泥分公司西宿舍。第一次去觉得走了很远,才到他家门口。下了车,映入眼帘的是院墙上翠绿的爬墙虎,顽强地爬上了房顶。听说我们要来,刘冰的父亲早早在门口等候,见我们下车,热情地接我们进了家门。
这是一个农家三合院,被不大的三面房屋环绕。挤得院子非常“瘦”小,看上去也不过五六平米。住惯了敞亮的楼房,一进这样的小院,觉得有些压抑。
“刘冰,有人来看你了!”一进屋门,社区的郭主任就向刘冰传着话。屋子很窄,一下子来了七八个人,像要把房间挤破似的,有的坐不下,只好站着说话。
第一眼看到刘冰,给记者的感受是:震惊。高度残疾的他浑身瘦削,蜷缩在一个沙发里,一只胳膊插在身后,一只胳膊紧攥着拳头贴在裤腰前,身子被一条布绳绑在沙发上,畸形的双腿扭曲地交叠着,在不停地抖动。刘冰的头不自觉地前后仰合,一侧的脸有些歪斜,一切看上去都不能控制,“动”得让人心痛。自制的书架立在刘冰的头旁。他一见到我们很是高兴,一边甩着头一边含糊不清地跟我们打着招呼。
见到眼前的刘冰,记者的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这是怎样的一个人啊?尺蠖之屈,为什么会让那么多人关注?让那么多人心痛?他有着怎样的内心世界?这么多年他又是怎样走过来的?一瞬间无数个为什么一下子涌入了记者的脑际。随着刘冰父亲的真情讲诉,记者了解了刘冰——
苦涩的童年、少年时光
1986年3 月,可爱的小刘冰一出生,便于成为父母的掌上明珠。然而,就在他出生不到6天,一个天大的不幸降临到了这个并不富裕的家庭。那是一个令他父母至今不忍揭开的伤疤。当时父母发现这个孩子不知什么原因总是哭闹不止,抱着他到村里的卫生所找医生进行诊断,医生认为并没有什么大病,于是给开了一点药。然而,几天过去了,刘冰还是哭闹不停,父母想尽办法也无法止住他的哭声。当他们走进章丘市一家医院时,医生诊断为佝偻病。回到家治疗一段时间后,仍然不见好,这让刘冰的父母感到十分困惑。附近的医院不能诊治,我们就上省城大医院,刘冰的父亲作出了决定。终于省城一家医院拿出了最后诊断结果:核黄疸后遗症,还会影响语言和行动神经。这一结果让刘冰一家人感到十分震惊。在以后的日子里,人们经常会看到,一个疲惫的父亲,背上是一个用绳子捆绑的半大孩子出现在省内外各大医院。为了给刘冰治病,家人不知走了多少路,花了多少钱。最后,不得已听从医嘱回家进行保守治疗。
孩子小时不懂事,意识不到自己语言的障碍和行动不便,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看别的孩子自由玩耍,刘冰便是又哭又闹。多少个日日夜夜,多少个寒来暑往,泪水伴随着这个不幸的家庭!刘冰的一切行动都要靠家人来照顾,除了睡觉能得到片刻安宁,终日伴随他的是空旷的四壁和无边的寂寞。外面世界是什么样子?又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解答充斥内心的迷团?刘冰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邻居拿出一个四方盒子,那里面传来欢快的歌声和谈笑声。后来才知道那是收音机,于是他便缠着母亲要求给他买一个。要知道当时为了给他治病,家里最值钱的就是睡觉的床和一把暖水瓶了。看着孩子渴望的眼神,父亲狠狠心用了半个月的工资满足了他的愿望。当第一次通过那扇“窗户”听到外面精彩的世界时,刘冰笑了,父母笑了,只是他还不知道,那是一家人半个月的口粮啊!
从10岁以后,刘冰的病情渐渐稳定了下来。一次,他从收音机里知道了张海迪的故事,他第一次意识到,他应该坚强起来,应该像张海迪那样身残志不残,从此他开始有了 自己的人生追求。“有时,当寂寞、困惑和无奈一起袭来的时候,自己都想到了结束自己的生命。但生死只是瞬间的事,一想到父母为了我受那么多的苦,我就感到自己的想法太自私了。我要活着,像张海迪那样活着,一定要活出个人样来,不仅是为我自己……”这是从刘冰心底发出的不屈服于命运的呐喊。
要活就要活出个人样来,从刘冰心灵深处萌生的梦想就像冰雪严寒中绽放的梅花,凌寒而开。那么自己究竟该怎样做呢?在刘冰开始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时刻,是父母引导了刘冰,让刘冰的——
梦想在自己的脚下延伸
“刘冰这样的身体条件,上学那是不可能的,怎么办呢?看到孩子期待的眼神,我们既心疼又无奈。”当问到刘冰是怎样识字时,他的父亲刘圣杰对记者说。“引领我开始人生梦想的是父母,是他们让我了解了外面的世界,教会了我识字、写字。”刘冰说。于是,从十七岁开始,刘冰开始了自己的学习生涯。在那段时期,凡到过刘冰家的人都会见到这样一个情景:一个大男孩,蜷曲着身子趴在床边,他的母亲蹲在地上,一手拿着粉笔,一手拿着翻开的新华字典。只见母亲把字典上的字写在水泥地上,然后用手指着写好的字让刘冰念,刘冰则神情专注地随着母亲的手指从喉咙里发出只有母亲才能听懂的声音。刚开始,母亲让刘冰每天认学30个字。将字典上的字一个一个地教他来认,然后再把每个字的含义说给他听,每学一个字要重复多遍,直到刘冰认为会念为止。
无法想像一个行动不便、语言不清、没有任何基础的孩子是怎么度过那段艰难日子的。从刘妈妈的口中我们得知,刚开始刘冰在椅子上坐不稳,要把右手圈到背后,妈妈一只手扶着他,一只手在地下写,有时实在太累了,就干脆让他趴在床上,由妈妈一遍遍不厌其烦地教。然而,即便如此,每当看到孩子汗水将全身都浸透,还要强忍疾病痛苦的折磨时,刘妈妈就于心不忍,劝他放弃。每一次都是他十分坚定,央求一定要学下去。而每学会一个汉字,他就高兴不已。每当看到这一切,父母感到再苦再累也值了。
就这样寒来暑往,刘冰凭着坚强毅力,忍着常人难以想像的疼痛,在汗水和泪水的交织中用不到两年的时间,认识了新华字典上所有的汉字。在学习识字的同时,刘冰还试着用仅能活动的左脚,用两个脚趾夹着粉笔在水泥地上写字。在父母的帮助下,再次经历了常人难以想像的痛苦之后,刘冰一笔一划地学会了写字,再一次突破了自己的生命极限。
接下来,刘冰的父母试着让他读书。当父母将书送到刘冰的面前时,他和家人都发愁了。手不能动,怎么看啊?父母总不能整天陪他看书吧!好几个夜晚,刘冰翻来覆去地想着,看看放在枕旁心爱的书,看看不能动的手,他恨自己的无用……一天晚上当看到桌上的台历时,他突然来了灵感:何不做一个架子,将书夹在上面,用脚来翻书呢?天刚蒙蒙亮,刘冰便把这一想法告诉了自己的父亲。父亲立即用木板和铁丝做了一个专用书架。当他颤微微地用唯一能活动的左脚掀开朱彦夫的《极限人生》第一页时,眼泪模糊了全家人的眼睛。
刘冰身体坐不稳,邻居送给了他一个两边带扶手的单人沙发,在他的周围用被子塞严实防止他倒下,即使这样,时间一长,也会腰酸背疼。每当这时,他就想想张海迪、朱彦夫挑战极限的事迹,便忍受着痛苦继续读下去。对知识的渴求使他忘记了疼痛,每次母亲提醒他时,才知道汗水已经湿透了衣服……就这样,一年又一年,从四大名著到《世界五千年》,从中外地理到政治……在知识的海洋里,刘冰就像一头在沙漠中行走的骆驼,不断地汲取着知识的营养。
一次,在看一本书时,不小心将六张页面弄破了,他心疼不已,便让妈妈用透明胶带一页页地仔细粘好,在以后的日子里,每次用脚翻书页的时候,都倍加小心,防止心爱的书再次受到伤害。随着知识面的不断拓展,霍金、心曼、春曼等残疾人的事迹成了他挑战自我的精神动力。2006年的春天,在一个阳光普照的早晨,一个陌生的名字更激发了刘冰攀登人生高峰的信心。何志雄,天生小脑瘫痪,运动神经不平衡,写字时不停颤抖。他写自己的名字要用近20秒的时间,比常人慢3至4倍,却凭借坚强的毅力被武汉市职业经济学校录取。同样都是脑瘫患者,何志雄能成功,我为什么不能?“身残志不残,只要有梦想,生活就会充满阳光”。那一天,他让妈妈替他在日记本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知道刘冰喜欢读书,邻居韩志佐老师的女儿给他找了一本海伦•凯勒的作品《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给了刘冰读很大的震动。“我原来是一个很自卑的人,自从读了海伦•凯勒的书之后,我很受教育。海伦不能说话、看不见、也听不见,还学会了好几个国家的语言,我一想自己还有什么好自卑。”刘冰对记者说。
就这样,从十七岁学识字到如今,刘冰通读了多部古典著作。特别是四大名著他已读了多遍。刘冰看书的范围很广:古典文学著作、中外历史、中外地理、近现代文学、报纸、杂志等等无所不包。读书让刘冰的视野开阔了,让刘冰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开始和周围的人交流,开始交朋友,也开始对自己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次,刘冰通过电视看一些科技类节目。当他看到电视上进行网上查资料时,心里又有了一个新想法——学电脑。可是一想父亲是一个普通的工人,自己每月要200多元药费,他不忍心将这一想法提出来。正在刘冰为自己想拥有一台电脑而发愁的时候,远在河南的表哥来看望他。晚上,表哥和他聊天时,说,你在家也没有什么事,我给你弄一台电脑玩玩。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不正是自己最渴望的吗?听了表哥的话,刘冰激动不已。心想:玩,我不会的,我得用它学习。表哥走后,不到一个月,电脑寄来了。“我高兴得好几天都没睡好。激动归激动,可反过来一想,学不会怎么办,表哥一片心意,大老远给我寄来,我一定要学会它。”谈起当时的情景刘冰激动地对记者说。
接下来的学电脑,对刘冰来讲,无疑又是一个更加艰难痛苦的过程。怎么学呢?没有老师,刘冰就让家人给他买来有关电脑方面的书籍并通过电视上的电脑知识讲座,像当年学习写字一样,在家人的帮助下对照着书本和电视讲座一点点地学会了开机、关机、上网、打字。“学电脑真是太苦了,特别是键盘上的外语标注,自己一点也不明白。每次都要向前来家里看望我的人请教。有时还要借助电视上的讲座。”谈起学电脑,刘冰说。就这样,不知又经历了多少个日夜,付出了多少辛苦,流了多少汗水,凭着顽强的毅力,刘冰学会了用电脑,并写出了自己人生的第一首诗歌,发表在埠村煤矿文学杂志《梅香》上。
“我现在能上网发邮件,我也能够创作了。”见了记者,刘冰显得十分热情,高兴地介绍着自己的作品。当记者说要看一下他写的作品时,刘冰让家人把他推到电脑旁。只见刘冰斜躺在椅子上,抬起不很听使唤的颤抖的左脚,用仅能活动的大拇脚趾开机,再用它在键盘上找寻要打的每一个键,每打一个字,大约要一分钟。看他吃力的样子,记者有点于心不忍,想上前帮帮他,可刘冰坚决要求自己来。当刘冰费力地打开文档,找到自己写的诗时,看着他用心血写成的作品,记者被感动了。自勉诗:“立心勿恒事难成,努力拼搏许能行。易中之道难参透,其理皆于世间藏。胜败得失随天意,重在享有其过程。”这就是刘冰的诗作,更是他不断超越自己,挑战极限人生的真实写照。
当知道自己的诗在矿上《梅香》杂志已发表时,刘冰非常激动。要知道这四句小诗是刘冰用了近1个小时的时间用左脚大拇脚趾打出来的。据埠村矿宣传科的同志讲,他们准备给刘冰送上一份特别的稿费。刘冰说,他之所以能坚持到现在,他要感激——
家人、邻居、朋友、企业和社会
是啊!有什么能比父母的慈爱更伟大的呢?从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到如今还不能自理的青年,二十多年的岁月里,是父母含辛茹苦、不离不弃地养育着他。病者固然痛苦,然而更揪心的则是二十几年日日夜夜守候的父母和亲人。刘冰的哥哥刘统海,今年31岁。原先,邻居朋友给他介绍过很多女朋友,可是一听他说至父母百年后,要照顾身有残疾的弟弟时,没有一个人愿意和他交往。直到29岁那年,他认识了现在的妻子谢媛露,这才实现了父母多年的期盼。认识哥哥不久的谢媛露,听说对象家里有一个自强不息的残疾弟弟,便主动提出来到家里探望。善良的她给刘冰带来了好多好吃的、穿的东西。听说刘冰喜欢读书,又从书店给刘冰带来了一些文学书籍。当她见到刘冰后,不但不嫌弃他,还主动给他喂饭。刘冰说,让没过门的嫂子给自己喂饭,实在是不好意思。谢媛露的举动让刘冰一家人深为感动。她和刘冰的哥哥结婚后,只要一有时间,就回家看望二位老人和刘冰,而每次来都要给刘冰买几本他喜欢的书读。一次,晚饭后,嫂子和刘冰攀谈,听着刘冰幽默而富有哲理的语言,感受着他丰富的阅历,对这个小叔子格外看重,并告诉刘冰,请他放心,将来无论怎样,她都会像照顾自己亲弟弟一样,像父母照顾他一样,照顾好刘冰,并和刘冰一起谈人生,谈理想,鼓励他好好学习,不要辜负家人的希望,让刘冰的心温暖了许多。因为亲人的关爱,刘冰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左邻右舍乡里乡亲也给予了他无私的帮助。听刘冰讲,邻居韩大爷对他帮助最大,两人经常在一起谈古论今,交流学写心得,成了“忘年交”。除邻居外,刘冰还有许多好朋友。原埠村煤矿宣传科科长兰爱华就是刘冰的好朋友之一,他不但帮助刘冰家里解决生活上的实际困难,还经常给刘冰提供报刊和书籍。“我和刘冰是好朋友,我不敢一次给他书报太多,怕他看书学习过度劳累对身体造成伤害;每次给他发电子邮件,我不敢写很多,就是担心耗费他太多的精力,因为一看到他打字自己就有点心疼。”兰爱华对记者说。
“我和刘冰家离的不算远,每次上他家看他,见到他那刻苦学习的劲头,我就有一种特别的感动。同是年轻人,自己和他比却感到有很大的距离。他的这种学习精神,我们身体健康的人又有几人能做到。我们应当好好学习他的这种精神。”万华水泥分公司女工韩燕说。
2009年8月的一天,原淄博矿务局(集团公司前身)退休干部王之荣了解了刘冰的情况后,主动提出利用自己发明的经穴磁疗器为刘冰无偿治病,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刘冰一家人来到了老人的家,经过诊断,老人拿出了治疗方案。并手把手教会了刘冰的家人怎样给刘冰进行治疗。同时无偿送给他们一台治疗仪。回到家里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刘冰感到自己的精神比以往好多了,原来每天晚上都失眠,现在也不失眠了;原来说话不清,现在比以往清楚了许多。刘冰说,是王爷爷给了他第二次生命,他永远不会忘记王爷爷。当我们去看望他时,也感到刘冰比以往更风趣、更乐观向上了。小小的斗室,笑声不断,生机不断。当王之荣老人读到刘冰的感人事迹后,特别是当他看到《新淄矿》上发表的刘冰的散文《一路温暖》时,70多岁的老人更是老泪纵横,他当即提出,不管付出多大代价,他都要用自己晚年的余生,为刘冰治疗,并深情祝愿刘冰早日康复。
刘冰父亲工作的埠村煤矿每年都把刘冰一家作为重点帮扶对象,矿领导多次到他家慰问,看望刘冰,鼓励他扬起生活的风帆,要努力坚强地生活下去。
2009年11月13日,这一天,是刘冰最为激动的一天,因为这一天,是他当选2009年度感动淄矿十大人物颁奖的日子。这天上午,在集团公司影剧院,当主席台上开始播放刘冰的电视短片,随着电视情节的深入,现场几乎所有人都被刘冰的事迹深深打动了,许多人都留下了感动的泪水,刘冰的父母更是热泪盈眶。现场的主持人含着热泪念刘冰的颁奖词,几次哽噎。人们为刘冰的自强不息的精神深深震撼了。
山东电视台《生活帮》栏目的记者听说刘冰的事迹后,专程到刘冰家对他进行采访,将刘冰自强不息,敢于向极限人生挑战的事迹进行了专门报道。章丘市残联还给刘冰送来了一辆轮椅。
“我要感谢我的好邻居、我的好朋友对我的帮助,还要感谢企业和社会。能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真是太好了!”这是刘冰发自心底的肺腑之声。
“刘冰,你今后还有什么新打算?”记者问。
“我喜欢写作,也喜欢音乐,我想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对了,我还有一个梦想,就是创作一本书。书的名字就叫《 我可爱的父亲母亲》。”刘冰向记者透露了心中的秘密。
如今,刘冰的事迹在集团公司内部已是家喻户晓了,他也因此成了矿区青年人学习的榜样,并被集团公司网站聘为监管员。
这就是刘冰,一个普普通通的青年,一个好学上进的青年,一个自强不息,勇于向命运、向自己生命极限发起挑战的青年,在短短的人生履历中用顽强和毅力为自己的生命绘制着色彩瑰丽的画卷。他的精神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也增添了我们如何面对困难迎难而上的决心和信心。他,就像一块石子,投入我们的心海就会泛起层层波澜;他,就像一首歌,让我们去感受奋斗之后生命的辉煌与璀璨;他,就像一粒贫瘠的种子,却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不管生长在怎样的环境,都会让人们看到他成长的希望;他,就像一缕阳光,把我们阴霾的心灵照亮。因为他的平凡,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精神的伟大;因为他的精神,让更多的矿山人明白了,在新世纪的征程中,只要自强不息,不断进取,生命中的任何艰难险阻都无法让我们停下前行的脚步。
请让我们记住这位勤奋好学,乐观向上,心地善良,总是对未来生活充满渴望的青年吧!
2009年,因为刘冰,我们的生活有了一抹不可多得的亮色,向着未来迈进的脚步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变得坚定和顽强!(付金昌)
姓名:付金昌
地址:山东淄矿集团公司党委宣传部
邮政编码:255120 电话:(0533)5850080 手机:13409074698
通讯地址:山东淄博市淄川区淄矿路133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