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81|回复: 0

走进百姓,方葆“初心”

发表于 2017-3-23 19:34:14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走进百姓,方葆“初心”
来源:求是网  作者:黄自怀  


    在陕北插队的七年,给我留下的东西几乎带有一种很神秘也很神圣的感觉,我们在后来每有一种挑战,一种考验,或者要去做一个新的工作的时候,我们脑海里翻腾的都是陕北高原上耕牛的父老兄弟的信天游。下雨刮风我是在窑洞里跟他们铡草,晚上跟着看牲口,然后跟他们去放羊,什么活都干,因为我那时候扛200斤麦子,十里山路我不换肩的。我觉得在我一生中,对我帮助最大的是两种人,一种就是革命老前辈,一种就是我那陕北老乡。——《追寻习近平总书记的初心·梁家河篇》
    习近平总书记算是个“老知青”,15岁就去陕北“插队”了。在那段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日子里,他完全融入到陕北父老的生活中,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农村人”。就是这样,锻造出了总书记一颗一切以民生为重的“初心”,为他后来走向革命道路,成为划动民族复兴大桨的舵手作了很好的铺垫。同时,总书记早年就用实际行动,为基层干部作出了表率。那么,如何才能拥有“初心”?如何才能坚守“初心”呢?
    在乡下,每当谈起领导干部时,老农民们很怀念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基层干部。他们夏天一件白色的短袖衬衫,手拿一把大蒲扇,来到田间低头,与老百姓说说话,甚至做点活,有时还开开玩笑,在不知不觉中,拉近了干群之间的距离,很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就像最近《人民日报》“今日谈”文章《“一块过”才能心贴心》中说的那样,说某“第一书记”刚驻村时,和村干部之间总是“谈不拢”,许多想法都“通不过”,心里干着急。后来,自己干脆到每一位村干部家轮流住上一周,一起下地,一起烧饭,偶尔也一起喝点自酿的包谷酒,就这样,信任一点点增进,心与心一天天靠近。
    曾几何时,干部与群众疏远了,甚至在某些利益关系上,造成了许多的误解,使得干群关系越来越僵,出现了一道“厚障壁”。前几年,有的地方干部们几乎不下村社了,更别说田间地头。老百姓对党的政策方针也不了解,只能从电视等媒体知道一些大的道理。有相当部分群众认为,现在的乡镇干部都是些“不作为”的人,整天不见他们干实事。其实,我们的基层干部也不都是“不作为”,他们的工作其实也很忙,只是很多时间忙在了频繁的“迎检”或者是如海的文档资料之中。对于这个,你再忙,老百姓也不买你的“账”,因为你的所作所为并没有给老百姓带来什么,百姓也就和你“谈不拢”。
    不走进百姓,就不能全面了解百姓的疾苦;没有共同语言,百姓就不把你当朋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许多乡镇干部,下田能插秧,上岸能办公,具备着“干部”与“农民”的双重本事,因此与农民谈得来,说得上话,也就利于解决问题。倒不是要求现在的每个干部都必须学会种地耕田,而是要从工作作风上彻底转变过来。从事农村工作,就不要老是高高在上,指手画脚,而要像总书记那样,把自己当成地道的农民。“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农民也就把你当朋友了。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总书记的那一份为民情怀,在心中愈燃愈烈。基层干部们更当深入践行群众路线,牢记“自己也是百姓”,“工作之余”到田间低头走走,感受一下淳朴的民风,呼吸一下清新的空气,嗅出一点泥土的清香,与老百姓互送一个笑脸……这样,你就会很好地葆“初心”。倘若“工作之时”尽干些与百姓无关的事情,“工作之余”又沉迷于灯红酒绿,那“初心”何在?民生情怀何在?
    (作者单位:四川省合江县自怀镇关口实验学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