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63|回复: 1

大科学也要有“小目标”(科技杂谈)

发表于 2017-3-24 18:52:59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人民日报
大科学也要有“小目标”(科技杂谈)
2017-03-24 谷业凯

  ■大科学也要有“小目标”,通过培养科研队伍和拓展开放合作等,让大科学更好地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不久前,中科院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武汉P4实验室)正式投入运行。P4(Protection level4)实验室,即生物安全等级最高的实验室,是唯一可研究埃博拉活体病毒的安全场所,这标志着我国又一大科学装置启用。


  “大科学”的概念兴起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具有投资强度大、多学科交叉、实验设备复杂、合作形式多样等特点。国际空间站、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等,都是“大科学”的典型代表。半个多世纪以来,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催生了一批对人类文明发展意义重大的原创性成果,推动一些国家的科技实力实现整体跃升,影响极为深远。


  随着科研实力的提升,我国建设了多个大科学工程,多个大科学装置相继启动建设,部分项目已初见成效。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海光源、贵州FAST射电望远镜……这些大科学装置成为我国科研耀眼的明星,也催生了一大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然而也应看到,科研活动自有其规律,如果只有硬件投入,缺乏软件支持,往往可能只见物不见人,只开花不结果,高投入换不来大产出。


  大科学通常以拓展人类的知识边界为使命,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学技术难题,这是大科学的定位,也指导着大科学找准突破口,确保资源用在刀刃上。大科学要实现“大志向”,其在“软件”方面的“小目标”,如人才队伍、开放合作等,同样很重要。


  比如,“只见机器不见人”的追求方向,对于科技发展来说不一定是好事。大科学除了要抓工程建设,还要发挥平台优势,培养一支过硬的人才队伍。大科学往往立足于多学科交叉,辐射带动能力强,溢出效应明显。美国的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就横跨4个研究方向,下设8 个科学中心,有各类职员3000人,客座研究人员常年保持在4000人左右,多位科学家凭借在此工作期间的研究成果获得诺贝尔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3-24 18:57:57 | 查看全部
谢谢乔老师的精彩分享问好老师分享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