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过热致仿古和造假云集
当前,藏家在拍卖市场上对清三代瓷器的关注与日俱增。被资本推在最高位的当然是官窑瓷器,然而流传下来并且进入市场的官窑瓷器数据毕竟有限,因而,民间很快把收藏的热情一部分分流到民窑精品。
广东省收藏家协会的古瓷器专家金贝告诉记者,其实清三代民窑瓷器,当前的市场价格也被炒到了相当高的位置。这些年,一些成功企业家也开始大规模进军陶瓷收藏,他们大部分并未抱有很功利的投资目的,收藏习惯上只进不出,由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清三代瓷器价格被不断拉高。
不过,郑树发认为,当前收藏清三代瓷器毫无疑问已经成为行业中的大热门,而且这种热度已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仍然不见消退。对理性的收藏者来说,这其实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清三代或许也已经成为风险极高的一个板块。对上游的仿古瓷手工业者来说,他们往往是迎合下游买家群体的口味和需求来组织生产的。哪个板块的瓷种市场需求最旺,他们仿造的对象就越集中在这个领域。“当前,景德镇一些仿古高手做出来的清三代瓷器,简直已经到了足可以假乱真的地步。我自己在收藏初期也上过不少当,吃过不少亏。”
事实上,记者在广州的古玩市场上也发现,清三代瓷器是各类流通渠道上铺货最多的产品。最近一年,记者也参加过为数不多的仿古瓷专题展览,现场看到的仿清三代青花、粉彩作品,其逼真程度,常常让一同参观的行家老手叫绝。
“投资界有句名言说,成功的投资者永远是在寂寞中等待、在热闹中清醒、在疯狂中退出。”在郑树发看来,其实在古陶瓷收藏领域,我们同样需要坚持这种理念,“我们和许多企业家一样,是拿着真金白银进市场的。买贵不怕,就怕买得不对。因为假货一文不值。”
正因为市场赝品太多,郑树发近年来不得不经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到其场馆交流指导,并与业内行家加强探讨。他说,自己最重视的就是对瓷器的微观鉴定。因为古瓷器在细节上表现出来的特点,是仿古瓷永远达不到的。很多赝器,都是在细节上露出马脚,从而被买家识破的。
郑树发认为,一个理性的收藏者,不应该害怕自己的藏品受到别人的质疑。每个人的知识结构和经验水平都是有局限的,古董的世界浩如大海,在这门学问的面前,我们永远只是小学生。“千万不要以为自己做企业很成功,在古董认知上也是天才。兼听则明,偏听则废。谁都喜欢听好话,但要想真正避免以后少犯错误,就应该多听听质疑者的判断理论和依据是什么,学习他们研究问题的方式和逻辑。”
南方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