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316|回复: 3

工人技师刘从宝

发表于 2010-3-29 22:16:2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工人技师刘从宝

——记山东省首席技师、日照港股份一公司电气高级技师刘从宝

本报通讯员贺培玉 娄志超

在日照港股份一公司有两台在建港之初建立的翻车机卸车系统,英国人安装它们的时候,希望能够使用15年,然而24年过去了,当年与秦皇岛港同期建设的翻车机系统早已更新重建,可日照港这两台翻车机不但依然高效顺畅的从事着煤炭卸车生产,而且故障率由11.5%降至3.6%,效率由32节/小时提高到43节/小时,设备完好率保持在96%以上。不但英国人以为这是奇迹,日本人也很惊奇,而这两台翻车机的“主治医师”刘从宝师傅却说:“这是我的本职工作而已。”

在日照港只要接触翻车机,无论是操作的还是维修的没有一个人不知道刘从宝的。这位只有中技文化程度的老师傅,用他二十多年勤学苦练的电修技术,与股份一公司设备队的工人师傅们一起,创造了翻车机越用越“年轻”的神话。他本人先后被评为山东省首席技师、山东省港航系统“金牌员工”,被同事们敬佩的誉为“翻车机电修大拿”。

一、学技术——“拼命的学,好好的学。”

刘从宝是国家恢复高考后首批考入“中等专业学校”的技校毕业生。很多名牌大学毕业的本科生都解决不了的技术问题,在他手里迎刃而解。他那手对煤炭翻机系统PLC584控制程序,通过程序核对及设备闻、听、看、摸,高效率的处理电气系统出现的各类故障的技术绝活,更是令同行敬佩不已。当有人问到他有什么诀窍时,他的回答仅仅就是八个字“拼命的学,好好的钻。”

刚来日照港时面对翻车机这个庞然大物,用刘从宝自己的话说那就是“两眼一抹黑”,英国制造商的技术水平在当时看来是非常高的,既有强电又有弱点,既有电子技术又有电工技术,各种跨学科技术的应用使设备交付后(以当时国内的技术能力来说)的维护保养工作困难重重。而翻车机在当时是全港的生产“咽喉”,频发的故障势必影响全局生产,在这种情况下刘从宝的“快干、快学”成为了当时翻车机维修工人的共识。没有老师教就拿设备当老师,设备说明还没翻译看不懂,就拿着图纸对着设备研究。为了尽快掌握过硬的翻车机维修技术,刘从宝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研究设备,几年里光是设备学习资料就整理了十几本。

2005年日照港新翻车机上马,为了尽快掌握新翻车机电修技术当时年近五十的刘从宝还是以当年刚参加工作时的热情,克服了新翻车机术语与老翻车机不同的困难,从头学起,并利用在老翻车机积累的经验对新翻车机的功能提出了自己建议,为以后的技术改造提供了有力支持,使新翻车机卸车系统提前五年进入稳定期。在不断的学习中刘从宝练就了高超的维修技术,他在1992年被集团公司破格聘任电气技师,恢复工人技师评定后聘为高级技师,后由于成绩突出被山东省评为“有突出贡献技师及首席技师”,2008年被日照市评为“金牌职工”。

二、用技术——“咱的工作就是负责处理故障的,就是冲锋在前的,就得受起难为。”

同事眼中的“老技骨、永动机”。凭借孜孜不倦的学习和丰富的工作经验打造出的过硬技术能力,刘从宝获了一系列技术成果,仅在2005年一年中他的《利用PLC计时功能实现外部检测开关的可调性》、《采用液压开钩器替代电动开钩器》、《定位车行程改造》、《对光电管受阳光干扰及异物遮挡问题的解决》四项成果分别获得了当年公司的技术进步奖、科技成果奖、科技成果二等奖三个奖项和集团公司技术成果奖。在2007年他又因《双重检测在翻车机自动控制中的应用》和《对1#2#翻车机实现自动控制连贯性》两项成果获得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和科技成果二等奖两个奖项。在2008年他同样凭借《在翻车机系统弃用夹轮器启用止挡器》和“直流电机散热系统改造”两个成果蝉联了公司2008年科技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同事们都笑称:“演戏的有个说法叫‘老戏骨’,咱们维修的里头老刘就是‘老技骨’啦。

刘从宝技术过硬是有口皆碑的,然而最让人敬佩的不只是他的技术,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对翻车机电器维修的敬业和执着。自从接触翻车机电气维修以来在这个岗位上他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前前后后与他合作过的有八位主管工程师,他们有的进入更高的管理层,有的被别的企业高薪挖走,有的调往别的单位。只有刘丛宝依然在他的岗位上默默的干着在别人眼里豪不起眼的电气维修。很多人不理解他,“辛辛苦苦了大半辈子到底图个啥?”他的回答依然透着他固有的平实:“不想争这争那,没那个资格,当工人就是要把工作做好。”凭着这种精神,刘从宝放弃了许多调往更“舒服”岗位和企业的机会,直到现在还依然坚守在那个陪伴了他二十多年的岗位上。

维修工作是需要投入极大热情和精力才能坚持干下去的,只要有故障发生无论酷暑严寒,无论刮风下雨,一个电话刘从宝就会马上赶到现场,这台永不停歇的“永动机”至今还依然勤恳的忙碌在翻车机电修的一线上。二十多年的坚持他已经记不得有多少次是在寒冬的凌晨抢修,有多少次是在酷热的正午忙碌了,也记不清自己加了多少班,赶了多少路,只有那一辆辆被他骑坏的自行车、摩托车、电动车记录着那些忙碌的日日夜夜。

领导眼里的“好锤子、硬钉子。”1993年春天的一个清晨,大雾弥漫,刘从宝在睡梦中接到设备故障指令后骑着自行车赶往单位,由于视线不清,两辆超速行驶的大货车险些在路口将它撞到,被刮翻在地的刘从宝惊魂未定的坐在地上,一股委屈的感觉顿时涌上心头,不为别的,就为大家这么没日没夜的修理,没日没夜的维护,领导着急,职工忙活,为什么设备还是故障频发?一个念头出现在刘从宝的脑子里,不能再这样被动的等故障修设备了!一定要想办法把故障产生的“源头”根除掉!从那时候起,刘从宝不再只是简单的利用自己的技术能力维修、维护设备,他开始想方设法的改造设备,从根本上解决设备出现的故障和安全隐患。在这期间他积极收集问题,积累材料,将出现的问题不再单一、分割的处理,而是根据设备整体从设计原理开始一步步的琢磨,通过不断的推敲总结,找到故障出现的根本原因,并系统的加以改造,使设备变得更简单、更节能、更好使。

近几年,刘从宝主持和参与了一系列技术改进项目,《煤一期翻车机控制系统优化》、《3#4#翻车机控制系统优化》、《定位车行程缩短的改进》、《电动摘钩器改为液压摘钩器》、《利用PLC技术使外部检测开关具有位移性》、《双重检测在翻本机自动控制中的应用》、《弃用夹轮器改用简易止挡器》、《翻车机自动运行的连贯性改进》、《直流电机散热系统的改进》、《定位车钩头检测开关国产化改造》等等。仅通过他的建议改造的“翻车机防溜车装置”就解决了困扰翻车机十几年的老翻车机溜车问题。这些项目的实施,得到了运行人员和主管部门的高度赞扬,多次获得集团及公司级奖励。每年可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300多万元,同时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设备安全高效的运转维护了港口声誉,为港口货源开发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刘从宝技术好,责任心强,敲到哪里哪里响。”这是刘从宝主管领导给他的评价。然而这位“敲到哪里哪里响”的“好锤子”有时候却也是别人眼里的“钉子户”。一次,1#2#翻车机进行技术改造,改造项目一下来刘从宝就敏锐的发现这次改造的项目不成熟,如果硬要改不但达不到预期目的反而会带来一系列的麻烦。在他的据理力争和一再坚持下,2#翻车机没有进行此项目的改造,后来的实事也证明刘从宝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最终1#翻车机也撤销了改造,避免了盲目改造带来的损失。刘从宝说:“每一个项目改造是需要反复琢磨的,不能想当然,这就像做手术一样,没有绝对把握决不能乱改”。

还有一次,某一外协单位来对翻车机进行改造,改造过程中刘从宝又发现有些地方的改造并不适应现场生产的需要,他根据公司具体的生产操作特点,不断与厂家交涉。还是在他有理有据的论述和一再坚持下厂家采纳了他的意见,减少了不合理改造对设备的损失。就这样,这颗凭着对设备的全面了解和对工作强烈责任感的“硬钉子”,牢牢“钉”在自己守望的设备上,实践着对岗位的忠诚。

三、传技术——“人和人在一起,一把劲就是两码事”

刘从宝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绝不“藏私”,他所掌握的技术知识和维修诀窍,总是拿出来跟大家分享。同事开玩笑的说:“你也不怕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啊?”他却说:“这又不是争强好胜的事儿,大家都能把活儿干好才是最关键的”。他积极参与编制了《公司电气设备维修标准》、《设备安全管理手册》、《翻车机电气故障的分析与处理手册》,使更多的人受益。至今刘从宝还坚持每过一段时间就撰写一篇论文的习惯,《利用PLC计时功能灵活使用外部检测开关》、《翻车机翻转中断故障的分析与处理》、《对光管防干扰问题的分析》等多篇论文在《中国设备工程》等刊物上发表。他说:“写这些不是为了评什么,也不是为了获奖,就是想总结总结,人家看了能了解点东西,少走些我走过的弯路就行了。”

近几年,港口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批高学历的知识青年充实到港口建设队伍中来,刘从宝现在的徒弟每一个学历都比他高,可是提起师傅这些“高才生”却没有一个不树大拇指的。“师傅技术好,经验多,没架子,我们跟着他能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刘从宝认为,当今大学生,理论基础好,接受能力快,要想进一步的发展一定要有一些过硬的真本事,让他们尽快熟悉设备,练就过硬的技术,为他们搭好台子,找好路子,是自己作为老师傅的责任。他常说:“技术是要靠实践去磨练的。”所以他传技术的做法是言传身教,五十多岁的人了照样带着徒弟在设备上爬上爬下,钻进钻出。他觉得“人和人在一起,一把劲就是两码事”,如果人人都加上一把劲儿,工作能做好,大家也能互相鼓舞不断前进,如果人人都松一把劲儿,那么不但工作做不好,原本好的东西也会丢失殆尽。在他的帮带和鼓励下,它所带的36名徒弟中有21成为了名高级工、5名技师、并有2名被评为高级技师,有6人竞聘到工程师或助理工程师岗位。

刘从宝作为当代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用他踏实出色的工作,展现了一名日照港人的精神风貌,他在八十多岁的父亲瘫痪在床,妻子没有工作的情况下没有向公司提出任何要求,本着“不给领导添麻烦,凡事的替人家想”的朴实信念,工作、家庭一肩挑。他的技术能力、精神品质已经成为公司上下交口称赞的楷模和榜样。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对这份工作有自己的感情,这么多年了我就没有离开我的‘窝’,荣誉越多感到压力越大,只想干好自己的工作,对得起大家。”这些话语背后折射出的是一位兢兢业业二十多年的工人师傅形象,相信在未来,他的这种执着和信念必将激励着更多的人为港口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通联:276826山东日照市黄海一路126号

单位:日照港股份第一港务公司

作者:贺培玉 娄志超

电话:0633-83831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29 22:35:02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30 10:26:51 | 查看全部
谢谢您对平台 凡人风采的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30 21:17:34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