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现状还是改革变法
经济基础随生产力发展而不断变化,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部分是维护现状还是改革变法?守旧者往往以祖宗旧制或假借“天意”来阻挠改革创新,而革新者则以时代变迁为由,力主改革。
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几次比较有代表性的改革浪潮。第一次是春秋战国到秦汉之初。这次变法改革要求打破西周宗法血缘礼制的统治秩序,代之以“法治”秩序。商鞅改革成功地奠定了秦统一的基础。第二次是在宋朝内忧外患的局面下,士大夫中又一次兴起改革浪潮。先有范仲淹倡导“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更张建议,后有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口号的王安石改革,但是改革效果并不理想。第三次是明朝时,面临国家财政困难,张居正又推行了改革。这些改革往往涉及利益的重新分配,因此在怎样改、改什么、什么时机改等问题上引发很多争论。
以德治国还是以法治国
德治和法治之争涉及上层统治者用什么样的手段去治理百姓、维持社会生活正常运转的问题,它贯穿到以后历代历朝的治理理念中。
自周公提出“敬德保民”的治国之道,中华民族便逐渐形成了重德治教化的传统。孔子提出了一个伦理与政治相结合的治世方略,认为从长远来看,道德比行政和法律的手段更为有效。孟子进一步提出“仁政”思想。荀子吸收了法家思想,既隆礼又重法,认为“治之经,礼与刑”,但还是以礼为重。西汉董仲舒提出德主刑辅的主张。此后,一些著名思想家、政治家的主张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种观念。而管子和韩非子都提出了“以法治国”思想,认为“法”是衡量人们言行是非、曲直功过的客观标准,是普天下之民众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是保证国家平稳顺利发展的根本保障。当然,从历史经验看,不论是只用德治还是只用法治,都无法保证王朝的永续发展。
(作者为国防大学教授)
《 人民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