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67|回复: 0

激活村民分类的内生动力(民生观)

发表于 2017-3-28 18:59:0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人民日报
激活村民分类的内生动力(民生观)
2017-03-28 王汉超

  村庄垃圾问题的解决,需要利益引导,需要理念提升





  一个村庄衰败,先看到的是垃圾遍地,污水横流。一个村庄向好,则是先有干净整洁。


  大多数村庄的垃圾,已经成了灾。有沟壑坑塘的低洼之处,都可以是堆填垃圾的地方。很多人问,30年前,农村比现在人多,为什么垃圾比如今少?


  要知道,生态作为系统,就像活着的肌体,有吃就要有排。过去“吃”进的,多从大地而来,“排”出的,也多能归化于大地。个别外来而不能被大自然消解的,自有废品回收,换成一点钱,比如石油化身的塑料,矿物冶炼的金属。


  当外来的物件是“个别”的时候,说明农民享有的物质相对匮乏。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民用上城市一样的器物,过上城里一样的生活。结果,“吃”得酣畅,“排”得惨痛。城里有物业清扫,村里没有;城里有市政清运,村里也没有。城市已难解垃圾围城之苦,村庄更任由垃圾堆叠而无能为力。


  这个世上本没有垃圾,放对地方,便成了资源。在缺失垃圾分类的前提下,行走在全国的废品回收大军承担了资源循环的大量基础性工作。但他们的缺点也很明显,在市场化的规则里,抓大放小,趋利避害。


  1000双旧鞋也许能做笔不小的买卖,但埋在垃圾堆下,丢在池塘河滩,收集到一起的成本,远远高过了收益。对每家每户而言,攒10双鞋底,卖几毛钱,也犯不着那麻烦。


  卖废品,即便在很多收入一般的农民家庭,也逐渐由市场行为,变得需要具有一点公益色彩。因此,村庄垃圾问题的解决,既需要利益引导,又需要理念提升。


  垃圾分类,城市尚且难行,何况农村?事实上,就利益而言,农村更尊重那不多的回收收益;从公益来看,村庄干净或脏乱,每个人都是这个熟人社会、乡村共同体的参与者。实践证明,如果方法得当,垃圾分类在村庄不仅能吃得开,而且几乎能“吃干榨净”。


  比如,不少地方的农村,分类教育不复杂,村民只需要分清干垃圾和湿垃圾即可。干垃圾是外面来的,是可以再卖钱的。湿垃圾是农村自产的,是可以沤肥的。不论干垃圾,还是湿垃圾,哪里来就回哪去。


  而农民在做这样的分类的时候,村庄保洁员在不厌其烦完成这类工作的时候,无形中都成了村庄复苏的参与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