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作者 江汉油田 童翔
夕阳西下的向阳广场迎来了一天的喧哗与热闹。我悠然地坐在广场边的石阶上,看着不远处年近古稀的爷爷、奶奶们带着他们的宝贝孙子孙女在广场四周尽情地玩耍,听着宝贝们不时发出的笑声,望望来来往往悠闲自得的人们,看看老人们满脸的笑容,我心中涌起一股无言的激情和难以言表的冲动:这就是美丽的江汉油田,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大家庭。
初识江汉油田
我的故乡在宜昌当阳的一个小集镇。1979年10月23日,父亲赶着马车送我到火车站,二哥一路陪着从没有出过门的我到江汉油田技校枝城分校读书。那年我不满18岁,对油田的最初印象只是停留在电影《创业》上,对油田的向往也只是在对《我为祖国献石油》歌曲的理解上。在技校的时候,在老师们的讲述里我知道1965年在高石碑打出第一口有工业油流的井,叫“潜深1#”。那时候,江汉石油会战十分困难,江汉平原地质情况复杂,地面水网密布;夏季酷热;雨季较长,道路难行。此外,还受到血吸虫和出血热等地方病的严重威胁。职工们面对种种困难,无私无畏,奋勇向前。当时,大批职工来到江汉,住房非常紧张。他们自己动手,搭起49万平方米席棚,领导干部和工人同甘共苦,在这里度过了一年又一年的酷暑和严寒。在西坡会战中,钻井工人冒着阴雨,踏着泥泞,修道路,平井场。没有住房,他们就钻到农民的草堆里过夜;没有厨房,就在野外支锅做饭。广华寺油田的广5井完井作业时,连下大雨,车辆开不进去,职工们就用人抬肩扛的办法,连续苦战四昼夜,把6000多米套管、油管和5400多袋水泥从5公里外搬到井场,保证了任务的按期完成。在江汉50年前的艰苦会战故事里,我感受着江汉石油人为油而战的动人情景,江汉石油人丰富的情感,陶冶了我的情操,也坚定了我在江汉油田工作的信心。
虽然已经是江汉油田人了,可远离江汉油田基地,对江汉油田的概念还是十分模糊。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江汉油田,还是在一年后到单位实习。刚开始被分到正在筹建的荆门炼油厂。1980年10月,我们十几个人坐着老式解放车,一路吹着寒风,裹着沙尘来到施工基地,五、六人住在四面漏风的席棚房。下班回来,床铺上一定会落上一层沙土,好在有师傅们提前告诉在床铺上加盖一张塑料薄膜,要不,清理起来就够麻烦了。那时候没有人觉得苦,倒是生活在和《创业》里一样环境、体验艰苦的滋味倒有几分说不出来的欣慰。三个月后,我和几个人一起调到广华机修部(已调到中原油田)实习,一路上看到田野里有一些机械在不停磕头,在井架下作业的几个壮小伙忙着起下油管,再后来终于看到了威武的钻塔……
那时候江汉油田的交通车是不收费的,每逢休息,我都会坐上交通车从广华一直到红旗码头,一路欣赏着我梦中的江汉油田。平时下班后,我们这些外面来的同学就会一起散步聊天,或远远观赏认为怪物的“磕头机”、或近距离看看钻塔这个“庞然大物”有什么新变化,比如哪天钻塔上多了一个大钩,哪天钻塔底下多了个什么样的机器、来了多少辆不同型号大的汽车。这些变化的内容也是我写信向老家同学们炫耀的资本。
随着在江汉油田的时间延长,我开始知道了,那个时候向阳不叫向阳叫井下。通过与师傅的聊天,逐渐知道了整个油田是需要很多部门联合运作的,一口井从无到有要经过勘探、钻井、试油、作业、采油等程序,时间长了这些专业术语也就成了地名。渐渐地,从师傅那里了解到江汉油田会战队伍主要来自全国各石油单位。武汉军区、国家建委、地质部和湖北各县,也派出队伍参加会战。总人数达到12.89万人,其中石油系统7.82万人。队伍采用军队建制,下设5个分指挥部,包括22个团、1个独立营和一批附属单位,同时恢复和建立了中共各级组织。慢慢的,我脑子里对江汉油田有了一个的初步认识。
融入江汉油田
两年的技校生活结束后,油田开发处三大队成了我踏上社会和工作岗位的第一站。虽然在这里跟工人师傅们一起到施工现场工作不到半年,但是留给我的东西很多,有精神上的也有身体上的。 三大队虽然是后勤单位,但常年在野外施工,很是辛苦的。后来真投入到工作中去以后,才切实地感受到了什么是苦、什么是累。我现在还清楚记得第一次到一矿一个站点铺设、焊接管线、扛了一上午油管的情景,还清楚记得第一次独自对焊被电焊光刺伤眼睛的情景,还清楚记得夏天房子里太热在楼顶上睡觉的情景,还有太多太多……这些与会战初期困难不能相比。那时候。物资供应和交通运输十分紧张。从全国各地调来的100余台钻机、1万余台设备和60多万吨物资,陆续运抵武汉火车站、襄樊火车站、汉口码头和汉江红旗码头,江汉油田的运输能力和吞吐、库存、中转能力无法适应。加上大部分公路路况较差,晴通雨阻。所以,大批会战物资曾一度积压。职工们迎难而上,用人抬肩扛的办法,搬运了大量物资。荆门炼油厂建设初期急需的一批物资器材,就是用板车从相距120公里的襄樊火车站拖到施工现场的。为了扭转这种被动局面,会战职工与当地人民一道,栉风沐雨,日夜奋战,新建起沙市五七码头,扩建了汉口舵落口码头和汉江红旗码头,改建了汉(口)沙(市)公路,修建了通往各探区、各油田、各工厂的公路,使物资供应工作大大改善。
后来江汉油田急缺教师,在全局招聘人员到江汉石油学院进修。一直喜欢文学的我,觉得这是个学习的机会,就报考了。事情也很顺利,有幸通过了考试,被政治教师培训班录取,实现了我没能进大学学习的梦想。毕业后在向阳小学教语文、思想品德,任班主任,一干就是近10年。后来调到生产单位从事政工、宣传工作,其中也做过材料员、生产调度等工作,但不管做什么我都会尽全力把工作做到最好,始终把自己看着是江汉油田的一分子。
扎根江汉油田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有了爱人,有了自己的小家,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刚结婚的时候住的是一间的平房,外面另带厨房,虽然小,但一家人在一起也其乐融融。后来江汉油田逐步重视员工的衣食住行,建设突飞猛进,各个片区每年住宿楼不断增加。1993年在向阳小区我分到两室一厅楼房,我在江汉油田的幸福生活开始起锚了。
随着五七大道的扩宽修建,广华、向阳、五七文化广场的建成,江汉油田越来越城市化、越来越美丽。那个时候,每天吃完晚饭,我和妻带着孩子偶尔会在向阳广场转转,偶尔会去孩子姨妈家、外婆家小坐一会儿,这样的生活很是惬意。
转眼间,我来油田已有36个年头了,从18岁青春少年到了知天命的年龄,从孤单一人到几代人组成的一个大家庭。现在,女儿也已经长大嫁人了,有了自己的小家,这一切的幸福生活都是江汉油田带给我的,只有这个“大家”好了,才会有我们自己小家的幸福。
如今,江汉油田正在 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打造建设以“奋进、活力、和谐、宜居”的“四个江汉”,油田的跨越式发展和大油田梦想的实现,将与矿区建设、配套服务、亮化环境、困难帮扶组成一个社会安定和谐、群众安居乐业、充满生机活力的美丽幸福家园!江汉油田的明天也一定会更加美丽壮观、更加灿烂迷人……
一阵微风吹过,我使劲品尝着夹杂在风中的春天的气息,有草坪上刚刚泛绿的青草味,有路边树木刚刚抽芽的清新味。
我抬头仰望着天空,让丝丝暖阳尽情地洒满自己的全身,然后缓缓起身离开石阶,展开双臂尽情地拥抱着这丝丝暖阳。此时心中仿佛有一个声音在呐喊:“五十年的每一天,每一个夜晚,江汉平原的石油都在永不停息地喷涌着。在讲述着那个年代老一辈创业者的可歌可泣的故事时,我们还要冷静面对目前的“寒冬”期,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积极作为,抓好涪陵页岩气田50亿方产能的建成,使油气当量达到500万吨以上,沿着老一辈的足迹再创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