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让清明节过出意义    人民日报
江西丰城 徐新林
祭奠先祖、慎终追远,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随着清明假期临近,不少人在筹划踏上返乡之路,回老家祭祖扫墓、尽一份孝道。作为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寄托着人们淳朴的思念,也提示人们在现代生活中重视血脉亲情。
行走在快节奏的流动时代,年轻人天南海北务工经商成为常态,他们离老家近则几百公里,远则上千甚至几千公里。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很多人都是“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在提倡低碳、文明祭扫、实行殡葬改革的背景下,赓续清明祭扫的传统,完全可以在形式上多创新。譬如,有人倡议网上祭扫,以减少年轻人来回奔波的麻烦;有人提议把老人生前的照片冲洗出来、分发给家人带在身边,在清明当天,大家相聚一堂共同回顾照片,追忆往昔。只要有心、有情,很多方式同样可以寄托思念。
古人说,“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其实,孝心更多彰显在逝者生前。无论是树葬、花葬等殡葬形式,还是鲜花、果品等祭奠物品,都不如往日里的一句问候、一次搀扶来得贴心。从这个意义上说,清明祭祖是缅怀先人的仪式,又何尝不是在呼唤亲情的回归?更加珍视在一起的时光,平日里多一些陪伴与关怀,才能让人生少一分遗憾,多一分温暖。
别让开工变庆功
四川盐亭 郑 高
最近,某地举行项目开工仪式,要求各单位领导都得参加。大张旗鼓不说,还有些“花里胡哨”。据简单估算,单搭建舞台、宣传标语、歌舞热场等,就要花费数万元。事后,有群众感慨,“不就是一个项目开工嘛,如此兴师动众,就像是在开庆功会一样。”
作风问题,往往最容易从小切口反映出来。现实中,无论是安排被救助对象在天寒地冻的路旁等候车队,还是各式扶贫“盆景”昙花一现,做表面文章的事并不鲜见。形形色色的讲排场、重声势,乍一看体现了对项目工作的重视,实际上却落进了形式主义的窠臼。往更深层次观察,其实也折射出一些干部身上存在不严不实的作风。
恰当合理的开工典礼,的确能够起到振奋人心、凝心聚力的作用。关键是要把握好度,不能让开工异化为庆功,造成铺张浪费。一个项目的启动,不需要盛装“打扮”,而该弘扬弯腰“挥锹”的朴实之风,切实推动抓落实、保安全、重质量。毕竟,项目实施效果好不好,最后还是群众说了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