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当前非公有制企业已经成为市场主体的重要力量,非公企业职工已成为企业职工群体的“大多数”。但是,非公企业工会建会率不高、已建工会运作不正常、职工会员意识弱、工会干部在履职中容易发生角色冲突……针对这些问题,3月底,宝山区非公企业工会改革正式启动,并制定了《上海市宝山区关于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工会建设的改革方案》,力图破解瓶颈问题。
为提高职工自愿入会的积极性,变职工“被入会”为“要入会”,《改革方案》就会费的使用进行了明确:按照中华全国总工会有关规定,以会员每月基本工资收入的0.5%计算,会员按照每人每月不低于10元的标准交纳会费。
《工会法》规定,建立工会组织的企业、事业单位、机关按每月全部职工工资总额的2%向工会拨缴经费。经费使用向基层和职工会员倾斜,80%以上所收经费下拨给基层工会,上级工会留存不超过20%,解决基层工会无钱办事的问题。
《改革方案》有诸多创新之处。在推动建会方面,《改革方案》畅通了职工单体入会的渠道,明确依托村居、园区等联合工会作为企业外职工入会的“蓄水池”,直接吸纳未建工会企业职工入会,并倒逼企业建会,推行工会组建法律监督整改意见书和建议书“两书”制度,破解企业阻挠或拖延建会难题。
《改革方案》还提出建立非公企业兼职工会主席岗位补贴制度,结合职工满意度测评等方式,向工会主席发放一定金额的岗位补贴,并着手推行非公企业工会干部职业化,有效破解非公企业工会工作力量薄弱难题。
记者了解到,去年7月,上海市总工会把搞活非公企业工会改革试点任务放在顾村镇先行先试,取得阶段性成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李建国充分肯定顾村改革经验,全国总工会两次赴顾村调研,后发文对顾村改革经验进行推广。顾村镇的改革试点,使基层工会有人、有钱、有能力为职工办事,在打通工会联系服务职工的“最后一公里”上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本报记者 郭剑烽
来源:新民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