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因:职务与艺术挂钩
“在当代书坛,官衔定成就比画坛严重很多。要想完成一幅绘画作品,最起码要学习构图和色彩,不下功夫就想画幅仕女图是不现实的。相对绘画,大多数人觉得会写字就离书法不远了。有很多出色的书法家,但他们没有能力出书办展,那些有门槛的书法展他们也无法入围。”
书法与绘画的不同之处还在于,绘画带给人的是直观的美感,而欣赏书法则需要一定的功底。张志国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很具代表性:“有一次我送给朋友一幅书法作品,朋友拿到以后说,‘这是什么字,能不能送个我能看懂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楷书、行书还好辨认,草书、隶书能看懂的就少了,一幅作品连写的是什么都不知道,怎么能去喜欢,又怎么敢冒险收藏。”
业内现在流行着一句话叫“好字不如烂画”,浙江美术馆副馆长斯舜威把根本原因归结为在商品经济社会里学养、学术的贬值。“在商品经济社会里,一切都是商品,绘画的商品属性强于书法。另一方面,书法的进入门槛似乎很低,人人都可以动手写几笔。实际上,真正的书法作品,‘技术性含量’非常高。”再者,从世界艺术品市场看,讲书道的只有亚洲廖廖几个国家。由于不懂,不认识也就会自然形成一种对书法的抗拒。
挖潜:社会力量推出新人
“会写两笔就混成了某某书协主席,有人宣传有人包装,而真正有文化涵养的书法家却很少得到媒体的宣传。”张志国认为宣传力度不够是当代书法发展不如绘画的主要原因。“其实,书法写得好的人不少,但是没有人去宣传推广。比如夏湘平,他的隶书质朴古拙,但知道他的人非常少。如夏湘平一样的书法家一般潜心艺术,不应酬,不做宣传,关注的人自然少。”除此之外,从“娃娃抓起”对于书法的发展也很重要。“先要普及,让大家看得懂书法,才能有深入的接触,有收藏的欲望。”
现在有不少企业家在收藏字画,也有一些企业在用投资的眼光重点培养有潜力的中青年画家。张志国认为,这种做法同样适用于书坛。“近现代书坛人们能叫上名的可能只有启功、欧阳中石、沈鹏,其实写字好的人有很多,应该借助社会的力量去推出新人,这也是培养书法市场的过程。书法艺术要在艺术的范畴内定位,抛开职位扶植新人,或许能让当代书法走出低谷。”
来源:北京商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