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4-8 21:47:41
|
查看全部
未来事务管理局目前也在尝试有关科幻影视、游戏、舞台剧等方面的全方位开发。在未来事务管理局创始人姬少亭看来,国内制作科幻电影的经验不足、积累太少。在国外,科幻电影里的物件都有专人负责,而国内的工业细节跟不上,甚至对很多科幻名词出现曲解。
张译文则认为,科幻电影首先要打造本土化科幻故事。微像与上海儒意接盘侠影视制作有限公司、北京拉近影业有限公司联合开发了《晋阳三尺雪》,故事背景设置在五代十国,是由时空穿越带来朋克蒸汽文明的故事。“相当于重新构建了一个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古代社会,但里面包含了时代错位的设想。这种构想很陌生,我们都捏了一把汗。”张译文表示。虽然目前国内很难在短期内出现优质的科幻电影,但微像正在摸索将科幻故事转换成影视的有效途径。
当前科幻文学还缺少情怀
一直以来,科幻小说都把科学或技术放在中心位置,不少作品对感情的描述有些流于形式。科幻读者和作者似乎都喜欢追求科幻设定的背景,猎奇的心理更多,对故事本身的人物、情感则有所忽略,使得文学作品缺少了科幻情怀。比如,读者更喜欢读“地球突然分成两半”这样的故事场景设定,但很难对其中的人物引起情感共鸣。“未来,科幻元素在作品中占有一定的位置,但不是全部,感情也将成为科幻小说中独立的形象主体。”蝌蚪五线谱网站主编张海龙表示。
《星际穿越》这部美国科幻大片讲述了对宇宙的向往和对未来的展望,表现的是人类情怀和真挚的情谊,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情感贯穿了这部电影的始终。这样的电影让人感受到,看电影不是为了看热闹,也能让观众感受其中的人文情怀。
中国新生代科幻作家长铗的《梅花杰克》是一部描写东方衰世的中篇小说,写一个人如何去扭转历史但最终失败,主人公奇观被压缩在一艘船、一个房间甚至一场赌局之中,将主人公的命运设计为对历史的一种隐喻。这是全新概念的尝试,把现代科学融入中国古风的浪漫叙事中,难度很大,但却成功地对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史进行了重构,其独到之处就在于展现了感情作为科幻小说中独立的形象主体。
“我们需要帮助读者扭转对于科幻文学的认识,从只关注硬设定到转移到故事、人物和感情中来。如果只是盲目追求硬科幻,会牵扯到很多设定,出现很多逻辑漏洞。”张海龙表示。
中国科幻尚未撑起产业体系
尽管《三体》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科幻产业的发展,但目前,中国科幻尚未撑起产业体系,科幻产业化还很难。“科幻文学的产业化面临着很多问题,包括经验、技术等方面。国内科幻产业的创意环节很薄弱,科幻作品的数量和质量不足以支撑起这个产业。”陈楸帆说,“科幻产业在欧美、日本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主要包括4个方面——图书、电影、游戏、主题公园,与咨询、设计、科技创新等领域也有交集。”
科幻作品缺乏是国内科幻产业发展面临的一大瓶颈。据张海龙透露,“中国全职的科幻作家不超过5个,国内活跃的科幻作家不超过50个,知名科幻作家不超过20个,科幻作家这个创作团体,比任何一个类型的文学创作群体都要小。而且,大部分作家都是高学历,很多都毕业于清华、北大等高校,他们都有自己的职业,写作只是个人的爱好,因此,作品产量很小,几乎都是短篇小说。偌大一个中国,只有少量科幻作家在输出内容。”
“作者无法通过写科幻作品来负担起他们的生活,所以,中国基本没有专职的科幻作家。科幻文学在中国一直很小众。在西方,科幻文学很早进入大众市场,中国的科技化进程没有西方快,科幻文学的阅读门槛又较高,对读者的知识储备要求较高,因此,科幻文学在中国一直很小众,很边缘。”陈楸帆表示。
与陈楸帆同期创作的科幻作者,很多人都放弃了写作,因为没有市场,作品很难出版,而且无法获得相应的回报。在过去几年,科幻类杂志纷纷倒闭,仅留下老牌的《科幻世界》杂志,给予科幻作者创作的空间并不多。在图书出版市场,科幻文学作品每年能出版200种就已很乐观。“不过,现在发表科幻文学的平台越来越多,如豆瓣、未来事务管理局、蝌蚪五线谱网站等,科幻征文大赛和年轻作者也越来越多,甚至海外平台都可以发表。从作者来看,现在是科幻作者创作的黄金时代。”陈楸帆表示。
科幻作者队伍是中国科幻产业的核心资源,但现在力量还很薄弱,这是中国科幻产业发展的另一大瓶颈。科幻产业要想获得更广阔的发展,必须要有充足的科幻作者和优秀作品。要鼓励和发掘本土原创科幻小说,就要打通产业链各环节。
中国科幻产业已具雏形,却存在原创力不足、产业链初级、人才匮乏等短板。国内科幻产业消费市场巨大,本土科幻产品供给却严重不足。中国科幻产业化要走得长远、扎实,恐怕不是一日之功。如果科幻文学不能向其他领域延展,就没有办法获得进一步发展。科幻产业之路到底该怎么走,还需要慢慢摸索。(刘妮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