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艺术品打假难,这是一个讨论了无数遍却又无解的难题,涉及到《拍卖法》不保真条款,涉及到鉴定难,涉及到人性中的偏执与贪念。
珍贵文物讲究流传有序,而《美人枕》却横空出世;造型像孩子一样顽皮地趴着,却有一个盛妆的美人头;国宝级文物不找苏富比、佳士得、嘉德、保利这样的大拍卖行,却选择了一个成立仅半年的小公司……疑点是明显的,但你仍无法拿出足够的证据证明它是假拍、拍假。
许多人把假拍、拍假的问题归咎于《拍卖法》的不保真条款,并呼吁修法。
的确,这个条款让一些拍卖公司钻了空子,只要声明不保真,拍卖公司就不用担心被追究法律责任。但是这条法律迟迟得不到修改,并不是政府不作为,而是“实在是没法修改”。
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欧阳树英告诉记者,中拍协从2012年起启动了一项全球性调研,对英、法、美、德、意、荷、瑞士、日本、新加坡和港台地区的拍卖业进行调研,以了解国际上关于瑕疵担保责任的法律和行规,发现这些国家都没有绝对保真条款。世界拍卖业鼻祖苏富比、佳士得都有几百年历史,他们制定了拍卖业的规则并传播到全世界,但只有拍品被证明为蓄意伪造的赝品时,拍卖行才会退还货款和佣金。
他认为,不保真的理由在于,价值的不确定性是文物艺术品的基本属性之一,拍卖行即使尽最大努力仍然会有失误,珍品被证实为赝品的事在世界各大博物馆也屡见不鲜,如果法律要求拍卖行必须保真,显然是有失公平。
没法保真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鉴定难!30多年前,国家文物局组织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对全国范围的古代书画进行“普查”,徐邦达、谢稚柳等大家的意见常常相反,这些都白纸黑字写在《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实录》里,我们该听谁的呢?现在文物艺术品鉴定更加混乱,可以用无权威、无标准、无底线来形容,很多专家给钱就开证书,但在法律上,没有任何机构和专家的鉴定意见,在民事纠纷中具备法律效力。国内也没有一家这样的权威机构,可以对文物艺术品的真假一锤定音,那么拍卖行即使想保真,又该找哪一个第三方来“掌眼”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