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进入四月,全国大部分地区鲜花盛开、草长莺飞,“赏花经济”正当其时。不管是清明小长假,还是平时的周末双休日,凡是有花的地方,必定是游人如织、人头攒动。一些地方政府看到了“赏花游”对拉动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居民收入、扩大知名度的作用,纷纷结合当地花卉品种、规模,推出了各种各样的赏花节庆活动,比如桃花节、梨花节、杏花节、油菜花节等等。
但各地“赏花游”一片兴旺的背后也存在明显的短板,或者说存在普遍的隐忧,那就是受到花期的限制,导致“赏花经济”成了名副其实的昙花一现,短则一周左右,长也不过一月左右,一旦花期结束,一切都会归于沉寂。与此同时,各地“赏花游”同质化、配套设施不完善,如相距不远的两个甚至是更多地方,争着办桃花节,但内容上又大同小异,缺乏特色与亮点,而交通、餐饮、如厕等基础配套设施滞后,严重影响了游客的旅游体验,也限制了“赏花经济”的做大做强。
所以,力推“赏花经济”的地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以花为媒,开发丰富多彩的旅游产品,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最终把“周末经济”变成“月月经济”甚至是“常年经济”。同时,各地可根据自身的资源和条件,开发出不同的赏花产品,不同景点间互串互联,以更丰富的活动和产品来共同做大“赏花经济”蛋糕。
围绕“赏花游”的文章大有可做,比如可以把赏花节庆和当地的传统民族风俗节日相结合,让前来赏花的游客感受到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进而把更多的注意力从赏花转移到人文休闲度假旅游上,通过乡村美景、美食、农家体验等特色把客人留下来。
乡村旅游方兴未艾,“赏花经济”给了我们一个观察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的全新视角。如何增加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避免“赏花经济”昙花一现,值得各方思考。
中国旅游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