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近日,一些省份规定,行政机关出台红头文件,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也就是多讲“大众话”,让百姓清楚明白,这是个好主意。但遗憾的是,有些解读跑偏了。
为什么会“跑偏”,原因无外乎这么两点:一为缺乏“生活”。你不到群众中去,或者去得比较少,或者去了后走马观花,就失去了必要的源泉和必要的积累。既然“没有从群众中来”,那也就无法“到群众中去”,换句话说,群众也就不好认可你说的话。二为不善于使用“群众语言”。长期以来,习惯于用某种相对固定的“行政语言”去说话行文,已经形成了某种套路,猛然间要注入本可以增色的“群众语言”,多少还有些生疏和“羞涩”。
讲话、行文,是领导干部和领导机关的例行性工作之一,必须经常面对。领导干部在各种场合、各类会议上对各项工作和事项所做的发言和表态,以及上级下发的红头文件,都是群众开展工作的依据。如果讲话不得要领,云山雾罩,群众就听不明白,执行起来就会大打折扣。笔者认为,作为一名领导干部,要不讲 “官场话”,多讲群众一听就懂、一记就牢的“大众话”。
何谓“大众话”,即群众语言。它平铺直叙,不绕弯子,具有通俗、生动、形象、亲切的特点。讲好“大众话”,容易缩短干群之间的心理距离,便于干群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沟通。
讲“大众话”是实事求是良好作风的体现。有些同志在机关待久了,或长期处于领导位置上,慢慢就养成了讲“官场话”的习惯。有的自恃高明,工作学习中习惯于“我讲你听、我说你做”,动辄把“本本”挂在嘴上,就是联系实际“差把火”。不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讲“大众话”就必须剔除大话、空话、套话,少一些虚浮的“弯弯绕”,多一些求真的“实打实”。不论职务高低,我们都是人民群众中的普通一员,只有自觉把群众放在平等位置,多和群众交朋友,多讲心窝的话,多讲咱老百姓的事,才能与群众真正实现“零距离”沟通。
讲“大众话”是心系群众的生动体现。会不会讲“大众话”,关系到对群众的态度问题。群众对“大众话”往往有着特殊的感情,在实际工作和日常生活中,不仅乐于说“大众话”,也喜欢听“大众话”。可是,在现实中,却有那么一些干部不重视或不会说“大众话”,在同群众接触时,开口“会议口音”,闭口“文件语言”,生硬、空洞、乏味。久而久之,群众一听就腻味,更谈不上接受了。
愿每位领导干部都重视讲“大众话”、讲大实话、讲心里话,做一个群众喜欢和拥护的领导者。(作者单位:江西省抚州市行政服务中心管委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