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全市建成养老机构床位67293张
平均每百名老人拥有床位数4.24张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2970家,老年食堂979家
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老年人达10.5万,占老年人总数的6.6%
全市15-20分钟的养老服务步行圈不断巩固
(截至2016年底)
全市65岁以上老人免费体检、70岁以上老人免费乘坐公交车;107家四星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就像一座“没有围墙的养老院”,让越来越多的老人享受到社会管理创新的成果,享受到温情服务;我市率先推进“智慧养老”项目转型升级……一桩桩、一件件惠及全市老人的大实事、大好事,在钱塘大地绘就了一幅最美夕阳红的温馨画卷。
养老服务,关系民生,情牵百姓。去年以来,市民政局立足杭州实际、创新发展理念、加大投入力度,推进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融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构建协同联动、社会力量参与的养老事业发展格局,取得了显著成效,杭州老人的生活舒适度和幸福感明显提升。
创新机制
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2016年,杭州先后被确定为省委主要领导联系的重点突破改革项目试点、全国医养结合改革试点和中央财政支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改革试点。
在全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的基础上,新成立了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推进领导小组,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赵一德亲自挂帅,担任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推进领导小组组长。
赵一德指出,发展养老服务业,既是补齐公共服务短板惠民生的一项实事工程,也是抢抓机遇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一场接力赛跑,“要使养老服务业成为我市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在调研和多方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杭州市委、市政府下发改革试点方案及责任分解,明确12项改革项目和27个工作目标。针对综合改革试点中重难点工作,成立长期照护保障、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产业、智慧养老和社区养老5个专项攻坚小组,专项研究并推进工作开展。
充分发挥养改办职责,将市直部门及区县市养老服务工作纳入年度市政府综合考评,凝聚养老服务合力;建立一月一专报及两月联络员会议、季度阶段工作总结及半年度领导小组工作会议机制,下发工作专报5期,并由分管副市长牵头组织召开改革试点领导小组工作会议暨2016年度市直部门养老服务考评会议。
幸福为本
实现居家养老服务量与质齐升
白天看书读报、打牌下棋、聊聊天,在食堂里解决吃饭,还有地方午睡小憩;平时,照料中心里还有各种老年人喜欢的文体娱乐活动。家门口的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已经成为杭州老人最爱去的地方。
2016年,全市新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641家,实现了全市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的全覆盖;出台《关于进一步提升我市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建设和服务水平的指导意见》,指导推进全市居家养老照料中心及助餐服务模式多元化、社会化、规范化发展。全市还开展了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等级评定,评出四星级照料中心107家。按照评定标准,星级越高,综合服务品质也越高。也就是说,今后老年人在选择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时,只要数数这家有几颗星,就知道能享受到什么水平的服务了。
杭州还结合农村实际,推进了以政府购买服务、“银龄互助”、志愿帮扶“三位一体”为主要服务形式,以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老年公寓、互助服务点为载体的农村居家养老服务模式,进一步破解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短缺的困境。在桐庐县探索微型养老院建设,实现老年人就近就亲养老。桐庐县阳光养老服务中心这座农村微型养老院依山而建,建筑面积400平方米。青砖白瓦屋内,21张护理型床位都已住满。老年食堂、棋牌室、阅览区、小公园等常规功能一应俱全。养老院有5名护工,是经过专业培训后持证上岗的当地村民。有了专业护理人员的悉心照料,即便在失能老人的房间内,也闻不到一丝异味。养老院中的菜园,是养老院里最有人气的小天地。老人们平日里喜欢在这里播种、锄草。
杭州采用“互联网+”方式整合居家养老服务资源,在今年初推出了“以大数据为支撑、终端产品为纽带、服务为核心”的新一轮智慧养老综合服务。全市按照“四统一”原则(即统一服务对象、内容、标准、监管),创新采购模式,通过公开招标选定了6家服务商进入市级服务商资格库。搭建了市级智能化监管平台,开通了“963451000”全市智慧养老服务热线,在全国率先探索由第三方对服务全过程进行绩效监管与评估。为空巢、独居、孤寡、高龄等老年人开展应急救助一键调度、生活服务快速响应的三类13项服务;试点为困难失智老人、残疾老人发放“平安云backey智能定位器”,提高老年人的搜救效率;试点为困难孤寡老年人发放“照护宝”,安装智能监护系统,提供全天24小时安防照护。
精准发力补齐养老服务发展短板
无论是居家养老还是社会机构养老,老年人群对日常护理和医疗服务的需求最为迫切。如何为居家养老提供医疗护理方面的服务支持?去年,上城区在南星街道馒头山社区试点,建立了第一家“健康颐养园”,该园整合了社区卫生服务站、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等资源,提供日托型医养结合服务,还会根据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定期邀请专科医生、名老中医开展健康知识讲座。大力开展医疗签约服务,2016年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签约的达27.9万余人,社区老年人电子信息健康档案建档率达100%。
在机构医养结合上,加大护理型床位建设,2016年,全市养老机构护理床位占比达50.9%;开通绿色通道,缩短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审批时限;市卫计委、市民政局等相关部门近期还出台了《关于做好杭州市医养结合及护理型养老机构建设的实施意见》,创新性地提出了建设民政、卫计共同管理的护理型机构,重点解决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护理难题。推广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生签约服务。杭州和睦老人公寓投资主体为杭州和睦医院,是拱墅区首家公建民营的养老项目,主要服务于该区的失能、失智老人。该院将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经验,有机地融入养老服务工作中,实行“养、医、护”一体的养老服务模式,由社区医院进行医疗保障,由专业机构进行护理、提供后勤保障,共同服务于老人公寓。
探索长期照护保障制度。今年,市人社局牵头出台了全市长期照护保障制度方案,并在桐庐县开展长期照护保障试点。据了解,桐庐县长期照护保险主要是针对本县范围内参保的重度失能人群,其中比例较大的是失能老人。因年老、疾病、伤残导致失能,经过不少于6个月治疗,符合重度失能标准,生活不能自理,需要长期照护的人可以享受护理保险待遇。具体来说,经评定为重度失能的,选择的护理分为机构护理和居家护理。选择机构护理的,又将分成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医疗机构每天补助40元,养老机构每天补助30元。如果选择居家护理,每个月将有540元的补助。其中,300元是现金护理补贴(每人每天10元),240元是补贴给提供上门护理服务的机构。
加快养老产业市场培育。市发改委通过PPP模式扶持社会力量参与健康养老服务;市国土局明确了土地拍卖中,竞价溢价率达一定程度后,转为投报配建养老服务设施面积;积极促进养老产业项目落地,引进投资额1亿元以上的项目4个,新打造形成了江干采荷颐和·乐龄惠老服务等特色服务街区。
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建立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机制,免费培训养老护理人员3500余名、机构院长以及照料中心主任1000余名;举办杭州市第七届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竞赛,评出10名“最美养老护理员”,提升为老服务人员的社会地位和职业认同感;开展政校合作,在市属2所高校、4所中职院校招收护理专业学生975名;落实激励政策,为近700名持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证书和相关专业毕业的养老护理员,发放一次性持证奖励和入职奖补。
敬老助老老年人平等参与社会发展得到普遍认同
老年人居住环境不断改善,“老年人生活圈”持续优化,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的新理念逐渐形成。老年人比从前更开朗乐观,也更关心时事、乐于奉献了。
去年,抓住G20杭州峰会契机,市民政局(市老龄工办)组织系列活动,让老年人为办好峰会添砖加瓦,向全世界展示杭州老人特有的活力和精彩。比如,举办“我心中的G20”书画摄影展、“让G20来到你身边”巡回宣讲、“大手拉小手,齐绘G20”现场书画活动、“美丽杭州我先行”志愿服务活动、“喜迎G20,共庆党华诞”文艺晚会、“乐学大讲堂”之G20专场、“喜迎G20,西湖欢迎您”志愿服务现场推进会、“当好东道主,银发学英语”培训班、“益动夕阳、美丽杭州”优秀公益老人暨为老公益组织推选活动等,传递社会正能量,展现新时代老年人的精神风貌。
这一切离不开政策的扶持和载体的丰富。杭州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培育扶持基层老年协会建设的通知》,降低门槛,简化流程,加强基层老年协会登记备案管理工作。至去年年底,已有2475个老年协会完成社会组织备案工作,备案率达81.33%。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加大对基层老年协会服务能力的培训和资金扶持的力度,巩固和深化“圣奥·独居老人暖巢行动”。启动“乐龄能人堂”活动,征集传统文化类、工匠技艺类、专业特长类、创新才艺类项目,搭建老年才艺开发平台,为老年人发挥作用创造条件。杭州还连续举办杭州市老年健康文化生活博览会,上城区中山中路打造“孝亲文化特色街”、下城区东园街建成“银色产业一条街”,西湖区星艺街塑造“为老服务特色街”,拱墅区建立浙江养老服务产业园,构建出杭州为中心、老龄事业与产业双轮驱动、辐射全国的龙头型公益性服务平台。
来源:郑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