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在中国嘉德春拍瓷器玉器工艺品专场上拍的古钧瓷、仿古钧瓷类拍品仅三件,只成交一件,仅占该专场总成交额的0.27%。直到2009年,内地拍卖市场才开始关注到钧瓷,在河南本土公司主办的一场“中国钧瓷首届专场拍卖会”上,古代和当代的钧瓷一起被推上了拍卖场,由此也引起了国内藏家对钧瓷的审美机制、估价体系和营销模式的关注。据统计,2008年至2015年,古钧瓷市场走势虽稳中有升,共上拍1661件,成交609件,成交额达3.02亿元,但成交率仅为36.7%。而早在2005年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一件元青花鬼谷下山图罐就拍出了约2.3亿元人民币的高价。由此可见,在陶瓷类艺术品投资圈内部,投资者多倾向于把资金投入到青花、彩瓷、明清官窑等品类,这是造成古钧瓷艺术市场“冷”状态的一大环境原因。
精品稀少 行家不多
除去外部大环境原因,古钧瓷自身的一些因素也成为制约其市场发展的瓶颈。
首先,古钧瓷精品难觅。钧瓷在宋代为御用珍品,严禁民间使用,原本产量就较少,流传下来的官窑钧瓷后又经战乱流离,存世量更加稀少。在一级市场中,能见到的古钧窑瓷器可谓凤毛麟角,外加古钧瓷的实用器较多,完整保留下来的就更加地少之又少。许多古玩城店主都表示,宋代钧窑的残器都可以卖到几万元人民币,完整器的价格就不言而喻了。目前市面上的古钧瓷类瓷器主要是地位相对较低的清仿钧窑变釉和炉钧釉,由此,便会形成价格不高、成交量少的“冷”局面。
其次,东西少、行家少。古钧窑瓷器流通率很低,行家买到宋代钧窑瓷之后一般都是自己收藏起来,没有特殊原因的情况下再次出手的可能性非常小。此外,在一级市场中,买卖双方比的更多的是知识和眼力,眼力不够的人因拿捏不准,即使看到古钧瓷也未必敢轻易下手,从一名陶瓷爱好者成长到专业行家是需要长久的经验积累的,这也是制约古钧瓷交易量的一大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市面上流通量较多、成交价较高的古钧瓷多为清代雍、乾时期仿钧瓷。清代雍、乾时期的仿钧瓷仿的多是宋代钧瓷的釉色,器型、工艺等则具雍、乾官窑瓷器的风格。据统计,近年来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中有6件雍、乾仿钧瓷成交价超过千万元;炉钧釉瓷器高价品数量最多,约40件雍、乾两朝的炉钧釉瓷拍卖成交价超百万元,16件价超300万元,5件价超千万元。一件清雍正炉钧釉如意耳尊曾先后于1999年与2006年上拍香港苏富比,又于2011年在中国嘉德秋拍中以1495万元被买家收入囊中。2006年香港佳士得春拍中,一件张宗宪旧藏的清乾隆炉钧孔雀毛釉如意耳扁瓶就拍出1972万港币。清代后仿钧瓷的高流通率是古钧瓷艺术市场的“冷”态势一个重要内部原因。
艺术市场内部的投资潮流以及艺术品的自身因素,共同造成了古钧瓷在当今艺术市场上的“冷”态势。随着艺术市场整体投资格局的变化和相关专家关于古钧瓷的研究和投资指导不断加强,笔者相信这种“冷”态势将会有所改变。然而,由于古钧瓷精品历史烧造数量不多这一难以改变的原因,和其易于作伪的特性,使得古钧瓷、仿钧类艺术品与青花和各类彩瓷相比,还将在艺术市场长期处于弱势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