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中,除了杯碟盘碗等实用器以外,还有瓶、罐、壶、花觚、人物瓷塑等陈设器,以及十多种专门为欧洲皇室或贵族定制的器皿。这些瓷器的器型和国内常见的传统样式大不相同,其中有一件青花六棱形器样式非常怪异,它的用途是什么,这让那些见多识广的博物馆的馆员们都争执得面红耳赤。
一只造型别致的军持壶,它整体看来像一个大花瓶,但旁边却侧出一支壶嘴,在流的前端部分被设计成了球形。一般来说,用壶在倒水的时候,它的嘴越细长,水的射程越远,这种“葫芦嘴”的做法,可以减缓水流的速度而不易喷溅到使用者的衣服上。敞口花瓶的长脖颈正好可用一只手来持握。军持的样式源于古印度修行者用来盛水的容器。这种青花瓷军持壶后来随着古代陶瓷贸易流传到世界各地,而恰恰在中国不太常见。
一件既像盘又像盆的八角容器更加怪异。在它的内侧腰部有一圈台阶,正好在台阶上搁置一块带有许多小孔的箅形瓷板,它的用途引起很多观众的好奇。有人说它是喝工夫茶的茶海,也有说它是保温器,有人说它是医疗行业消毒容器,甚至还有人说它是用来养宠物的……各种奇思妙想在这些古代外国定制的青花瓷上层出不穷。
关海森为了研究这件器物的用途查阅了许多资料,在欧美一些著名的博物馆里也有相同的器物,但对其用途介绍较少。恰好有几位欧洲藏家来看展览,他们当场给出了一致的解释,这是欧洲贵族盛放烤火鸡、烤鹿等的容器,滚烫肉食上渗出的油脂可以通过瓷板上的小孔渗漏到下面的深盘里。关海森笑着说,面对面的交流有时要比钻到书本里查资料离答案更近。
景德镇硬质青花瓷于元早期开始烧制,中晚期已趋于成熟,一经诞生,就成为世界各国的皇家、贵族彰显尊贵地位、身份的奢侈品。从元代开始,西亚、欧洲各国开始大量购买青花瓷。到了明代,郑和下西洋将一部分瓷器带到国外。相比金属和陶制器皿,青花瓷不仅容易清洗,而且外观精美。欧洲贵族已不满足被动接受,要求定制更符合自己生活习惯的瓷器,于是便请景德镇的瓷匠依样加工。这也是外销瓷中有很多造型和纹饰充满异域风情的原因。
一个带有贝壳的花瓶静静地立在展柜里,透蓝的花纹舒张开来,带着一股神秘的色彩。关海森介绍说,这是从海里打捞上来的瓷器,属于“海捞瓷”。工业革命以前,各国的贸易往来大多通过海上运输完成,外销瓷也不例外。由于当时航海技术的限制,很多船只在海上遇难,船载的瓷器沉入海底,等到这些瓷器被打捞上来时,上面便有了贝壳,大海的印记让青花又多了故事。
今天,越来越多精美的外销瓷以各种方式回流到它们的出生地——中国。青花瓷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上担当了“外交瓷”的角色,它成为西方乃至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媒介。
来源:北京日报 |